溫美玉:安安靜靜的內向人生,有什麼不好?
帶班近三十年,我看過無數樣貌的孩子,奔放、內斂、謹慎、豪邁的都有,若總以單一標準評量,內斂、不求表現的內向孩子很容易被歸類至學習能力差這一群,這樣不僅有失公平,還可能錯過了他們內在豐沛的能量與才華。身為教師的責任,就是要提供各式對話窗口,讓世人能看見這幽靜的美麗。
shutterstock
班上有兩個孩子,一個是成績很好的A,下課時間喜歡一個人待在教室裡吃早餐;另一個則是從不主動和同學聊天,只會靜靜在位置上畫圖或看書的B。
提到這兩個孩子,我最常聽到的話就是:
「哎呀!下課時間,就應該去和小朋友玩呀!小孩子不應該這麼封閉。」
「這樣不主動認識別人,可能會影響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心智發展呀!」
久了,不由得出現「希望他們能改變現況」的心態,再伴隨著日益嚴重的焦慮,於是時時把孩子叫來談話,甚至暗示別的孩子主動和他們做朋友。但這樣做,真的做對了嗎?
你真的了解所謂的內向者嗎?
其實我們的擔心、焦急,敏感的內向孩子都感受得到。因為大人不願意接受他們的現有樣貌,而讓他們開始懷疑自我,產生許多無形壓力,最終甚至可能會迷失了自己。《愛,我的內向小孩》這本書,正是想避免這些事情發生,提醒我們,別去否定內向者真實的樣貌。該怎麼做,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向世界?外向媽媽怡君,分享了以下深刻的經驗談:
1. 解讀內向者世界的捷徑:去除對內向者的偏見,我們要重新看見和同理「沉默、鑽牛角尖、膽小退縮」這些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優勢,拔掉對內向者的有色眼鏡,改用陪伴與傾聽,取代建議或要求改變。
2. 實質幫助內向小孩的方法:帶領大人從家庭、學校、團體、自己的角度,學習陪伴、等待、理解內向者,讓他們順性發揮自身優勢,不被外界賦予的期待框住活出自我!
3. 內向者的現身說法:許多位處教育現場的「內向者」,從幼兒園到高中,道出每個階段會遇上或自己曾遇過的問題,用最柔軟的理解心,予以溫和解方。
4. 讓增加共讀與互動機會的書籍成為轉化觸媒:作者貼心地列出相關書單,從低年級繪本到青少年小說,涵蓋各個年齡層,為各階段的內向者「量身打造」最適合自己的情境,替內向者發聲、讓內向者更了解自己。
讓內向者潛能大爆發的教學法
帶班近三十年,我看過無數樣貌的孩子,奔放、內斂、謹慎、豪邁的都有,若總以單一標準評量,內斂、不求表現的內向孩子很容易被歸類至學習能力差這一群,這樣不僅有失公平,還可能錯過了他們內在豐沛的能量與才華。身為教師的責任,就是要提供各式對話窗口,讓世人能看見這幽靜的美麗。
因此相對於「單一評量」的方法,我們更應該拓寬評量廣度,舉凡繪畫、寫作、手作、思考、戲劇、對著鏡頭當 youtuber 等層面,都可以帶學生嘗試,讓每個人都更容易藉由各種體驗,找到自己認為最能駕馭的任務。
常擔心外界眼光的內向者習慣單獨做事,也不喜歡特立獨行,但如果是全班的共同任務,他們往往會基於強烈的責任心和專注度,而有出色表現。以前面舉的兩個孩子為例,從接這個五年級新班起,我便要求孩子每周錄一段影片上傳班群。沒想到因為一些演戲、規劃出遊的主題活動,讓A有了更多與同儕交流的機會;寡言的B,也在一次次錄影講話過程中,大大增加了口語表達能力!
為這本書寫序的同時,我立即採用書中提供的正向概念,回顧與這兩個孩子的相處故事,很慶幸我一路從未想改造他們,一如作者怡君與她孩子相處的模式。再者,能夠從這本書全方位且多視角重新認識、審度內向者,更讓我無比喜樂與感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