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老師
作品欣賞
可可老師
公布欄
社團活動
課後照顧班
補充教材
重要行事曆
功課表
身高體重視力表
學生榮譽制度
閱讀認證方式
家長配合事項
教學理念
班規
制服價格&繡學號說明
寒暑假作業及注意事項
榮譽榜
給老師的悄悄話
影音學教養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你家有個內向小孩嗎?別急著替他交朋友
作者:
親子天下
2018-11-09
對內向孩子來說,「朋友」這個身分十分崇高,得先有對的磁場、氣味,且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到認可蓋章。當內向孩子說「我沒有朋友」時,意思很有可能是「他認為別人還不是他的朋友」,或是「沒有人是他認定的朋友」。
作者:羅怡君(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愛,我的內向小孩》)
對於「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外向孩子來說,只要看對眼、話投機,不出幾分鐘就能自然熱絡地跟其他人介紹說這是我朋友;對已經社會化的大人而言,朋友的定義也相對寬廣,雖然我們會細分知心好友、普通朋友、同事朋友,但只要不是陌生人或有什麼過節,一般來說,統稱為「朋友」沒什麼問題。
對內向孩子來說可不是這麼一回事,「朋友」這個身分十分崇高,得先有對的磁場、氣味,且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到認可蓋章。當內向孩子說「我沒有朋友」時,意思很有可能是「他認為別人還不是他的朋友」,或是「沒有人是他認定的朋友」。但許多父母一聽到孩子說沒朋友,腦筋就會浮出寶貝孤零零、被冷落的畫面,加上現在對霸凌意識普遍提高,難免擔心孩子在校受到人際排擠;即使學校老師說一切正常沒問題,孩子回家也說說笑笑,還是掩不了心疼之情。
不論是因為孩子對朋友定義從嚴,或者孩子本身社交技巧真的有待磨練,當孩子有「交不到朋友」或「不容易交朋友」的情況出現時,正是教導孩子學習與他人互動、調整自己的好機會,好比學寫字時難免會寫錯、寫歪、寫不好一樣,我們不會稱之為「問題」。
我家妹妹讀幼兒園時有次走在路上,有幾個孩子熱情跟她打招呼,我詢問這是哪裡認識的朋友,她的回答是:「喔,她們只是我的同班同學,還不算我的朋友。」到了小學,她對朋友定義仍未鬆口,依舊處在「不容易交朋友」的階段,但對其他同學卻觀察入微、有著不一的分析;有些同學好不容易變成「候選人」,卻可能因為一件小事的反應不如她預期、或者說了什麼話,而慘遭淘汰。當時的我一點都不著急,我知道我的孩子正直善良,只是偶爾會太堅持原則很煞風景,有時就會難以妥協而讓人尷尬;說實話,她心中的「完美朋友」不太容易出現。
雖然她也善於自處,不需要固定黏著誰,但分組分隊時早就是小團體的大家各自成對,她也會感受到那種「不是第一人選」的小小落寞。
結識認證許可的朋友
聽了她一年多的「交友史」之後,有天我告訴她:「沒有人是完美的,包括妳自己;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就和妳一樣;每個人妳都認識不深,所以當別人的反應跟妳預期的不一樣時,就會覺得失望難過,然後開始不喜歡那個人,妳想一想,是不是很多次都是這樣?」
舉例來說,一個在學校時沒有多熟的同學,也許哪天校外教學才發現原來他多才多藝;一個自己認定的好朋友,一起參加夏令營時才發現原來她不愛束縛、更喜歡交新朋友……,不同情境中會展現每個人不同的面向,只是孩子生活圈太小,因此很難跳出單一框架的刻板印象。
當內向孩子好不容易發展的友誼嫩芽又凋零了,隨之而來的失落傷心,往往讓許多家長忍不住跳入情境,急於幫忙修復孩子間的友誼:有些家長會不停解釋誤會、有些則會想辦法互相傳話;兩造雙方都很熟悉的話,家長也有可能直接「出口指點」,用大人的觀點詮釋孩子行為,告訴孩子應該如何互動比較合適,總之,就是希望能有個 happy ending。
孩子間的友誼一向令人霧裡看花:一下吵架,等下又和好;今天氣得要死,明天又手牽手一起上學……,正是因為他們也在每天發生的新鮮事中摸索自己、觀察別人,隨著事件發展而有高低起伏的情緒。孩子願意跟我們分享,但未必需要我們插手其中:幫孩子交朋友、教孩子交朋友,正是種下未來人緣好不起來的遠因之一。
不要擔心孩子難過,當孩子跑來傾訴時,我們的傾聽就是支持。不要害怕孩子失望,當孩子需要力量時,我們挨在一起就會很溫暖。身為父母,沒有義務和責任確保孩子永遠都開心無憂,那些說自己做得到的人,他們的孩子絕對都不是真正的快樂。
難過、失望都是讓孩子沉澱下來思考的催化劑,因為快樂、興奮的時候無法感受更多、更細緻的微妙關係。慢慢交朋友、慢慢懂得自己,才能知道適合跟誰在一起,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