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你正在用「恐懼教育」勒索你的孩子嗎?

作者:圓神出版
文│陳志恆
照理說,我們處在一個史上最安全的年代,但恐懼仍在我們的血液中漫流,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到底為什麼?
人類恐懼情緒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內建在基因中的身心反應模式,那是演化的結果,具有適應生存的功能;另一個則是學習而來,特別是透過代代相傳的恐懼教育,一代又一代地複製恐懼思維,而且通常是想像中的、不真實的恐懼。
而藉由長輩透過言語將帶有恐懼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更是讓孩子學習到恐懼的直接途徑。
我常見到,正在校園中求學的孩子,上了國中以後,大部分都會變成「避敗導向者」(相對於「求成導向者」)。在課業學習上,他們勤奮向學考個好成績,多半是為了不要被父母師長責罵、不要輸給同學,或不要讓自己感到很丟臉。因為害怕這些壞事會發生,於是不得不努力用功。
他們接受教育不是為了充實知識技能,也不是想一探學問浩海的奧祕,而是要獲得好成績。因為,我們的孩子從小被灌輸的正是這類以恐懼構築起來的信念:
「沒有好好用功就不會有好成績」
「沒有好成績就不可以出去玩」
「考差了會被老師責罵」
「考不贏人家會被別人瞧不起」
「小考就輸別人,大考還得了」
「沒有好成績就上不了好的學校科系」
「沒有進入好的大學科系,未來就不會有好成就,會過得很辛苦」⋯⋯
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就是這樣被教導長大的。這就是一種「恐懼教育」,試圖用會讓孩子感到害怕的教條規準,使孩子不得不去做(或不做)某事。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對世上萬事萬物感到好奇,我們忍痛割捨那些原來充滿熱情的嗜好,我們把注意力轉向如何獲得好成績。我們的視、聽、觸、味、嗅等身體感官所能體察的範圍變得越來越狹隘,注意力的焦點越來越單一;原來那顆熱情敞開的心,也不再躍動不已了。
那些兒時的熱情與理想,一旦失去了,似乎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恐懼教育的後果,是內心深深的匱乏無力感
恐懼是一種有助於生存的情緒,它提醒我們在威脅當下逃離會讓我們喪命的來源。然而,時時刻刻被恐懼所籠罩的心,卻讓我們永遠處於逃命與無助中,而不敢邁開步伐,冒險向前,於是我們總是錯失各種機會。
所有的創傷記憶幾乎都與恐懼有關。
如果我們曾經在感情中受傷,我們會害怕展開下一段感情;如果我們曾經在公開場合(如演講)中出糗,之後抵死也不願意上臺;如果我們曾因為表現太好而招致嫉妒排擠,我們會擔心自己太出風頭;如果我們曾經在某棵樹下被果子砸中頭而住院,我們將不願意再回到同一棵樹下,甚至站在任何樹下都會害怕;如果我們曾經被師長大聲斥責而驚嚇到,我們也會害怕聽到大聲斥責的聲音。
恐懼教育帶來的後果,卻是一顆匱乏無力的內心,在面臨各式挑戰的情境中都會顯露出來。當內心匱乏無力時,自然認為自己就是個潛在的失敗者,於是所有投入的努力都是為了遮掩內心那個醜陋的形象。
於是,我們沒有自信、不敢冒險,只做自己感到有把握的事;我們過於在乎別人的眼光,討厭別人評價我們,但又不自主地拿自己與他人比較;我們常常羨慕別人,但又不敢跳出舒適圈嘗試改變,內心的聲音常是:「如果失敗了怎麼辦?」我們時常三心兩意、猶豫不決,總想找到一個不會後悔的選項,殊不知,後悔一直是人生的常態。
因為內心匱乏無力,為人父母後,我們把內心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也用帶有恐懼的教條規矩教育著孩子,把孩子洗腦成只懂得害怕卻不懂得創新的動物。匱乏無力的心態代代相傳,永無止境。

困擾我們的不是恐懼本身,而是因應恐懼的方式
所有負面情緒都有正面價值,恐懼這種情緒正是要提醒我們,危機當前,該換個方式去因應危機;而恐懼情緒的身心反應也會帶給我們更多力量,去逃離或迎面對抗威脅。
提摩西.費理斯是著名暢銷書《一週工作四小時》的作者,他曾在TED的演講中提到,克服恐懼的方式,就是去解構恐懼。因為「生活中最佳的成果往往被錯誤的觀念和未經證實的假設淹沒」。一旦我們深入去探究令我們裹足不前的事物或情境本身,會發現許多恐懼都來自於自己的想像;深入分析那些令我們害怕的任務,找出去面對與突破它們的規則,甚至去看到最壞的狀況,都有助於我們突破那些困住我們的恐懼情緒。
提摩西.費理斯的建議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嘗試去做就是了!你得先面對它,才有可能從中去學習;當你能掌握它時,你將感覺更有力量,於是你就會更加遊刃有餘。
如此,恐懼反而成了我們成長與突破的動力,成了我們能嘗遍人生豐富體驗的基石。

愛的力量足以轉化恐懼
該是適可而止的時候了!地球很可怕,但更多的恐懼是人們自己虛構出來的。人類許多行為背後的動機,除了避免匱乏與威脅外,更多是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意義或價值。
身為父母師長的,當你希望影響孩子為某事投入心思,請引導他去思考:「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而非一味叮囑他「不做的後果有多可怕」。
孩子對某件事情一旦充滿熱情,常能樂此不疲。即使與讀書成績毫不相關,只要不是傷天害理,請多鼓勵他、支持他。因為,熱情之所在,常是一個人的天賦之所在,當天賦可以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個人的內在自然會感到豐盛富裕。
人透過展現天賦來彰顯自己的價值、定義自己的身分、追尋自己活著的意義,這便是活出自己生命本然的樣子,那是自信與快樂的泉源,一個人一輩子最寶貴的資產。
更重要的,你得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對他的愛。這份愛是純粹而不帶任何條件的,並非出自於父母本身不安與恐懼的投射。無條件地支持、肯定與讚賞孩子的行為,真心地信任孩子已具備因應人生困境、追求人生成功快樂所需的能耐。
擁有來自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愛的陪伴,將使我們在內心深處長出源源不絕的力量,支持自己去面對各種挑戰。
即使會恐懼,我們也不會被恐懼的情緒淹沒,能夠勇敢地繼續往前走。
摘自 陳志恆《此人進廠維修中!》究竟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