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什麼態度才是正確的「尊重孩子」呢?

先接受孩子的感覺,再讓他從體驗中學習
「尊重孩子」是先接受他的感覺,然後再把正確的觀念教給他。譬如說,孩子在飯前想喝冰水,我們可以告訴他︰「你很想喝冰水對不對?可是吃飯以前喝冰水對身體不好,等吃飽飯再喝比較合適。」孩子若是仍不願意,我們可以先給他喝一點。如此,孩子因為感覺到他此刻想喝冰水的強烈意願被接納而願意等待。

至於選穿衣服的問題,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讓他經由親身的體驗,判別怎樣配合天氣穿著。如果他選擇的衣服正好配合當天的氣溫,我們可以趁機鼓勵他︰「這種長袖襯衫剛好適合今天涼爽的天氣。你選得真好﹗」如果他堅持要穿的衣服和天候不合,我們可以讓步,等他感覺到冷,或是熱得出汗的時候,再為他換上適合的衣著。同時也跟他討論,什麼樣的天氣穿什麼衣服比較合適。如果孩子已經上幼稚園,媽媽可以先跟老師聯絡,請老師在為孩子換衣服時,跟他討論配合天氣穿衣的問題。也許有人會以為孩子不懂事,不必多費唇舌,可是只要你跟孩子誠懇地談,孩子不但可以接受,無形中也學到了依天氣冷熱選擇衣服的能力。生活上的許多瑣事,也都可以應用這樣的原則,讓孩子自己作決定,事後跟他討論這個決定的優缺點,再慢慢地修正,讓孩子從實際的體驗中學習,他的抉擇便會逐漸趨向理性。

至於孩子喜歡穿雨衣當超人的事例,父母可以清楚地告訴孩子,他可以在家 玩超人的遊戲,玩超人時才可以穿雨衣。父母甚至還可為他設一個安全的檯子,讓他在跳躍中享受飛騰的快感和幻想。但是一定要讓他明白,超人的遊戲只能在家裏玩,不玩超人的時候,就不能那樣穿雨衣。換句話說,我們接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崇拜英雄的階段,但是,也要清楚地讓孩子知道我們能夠接受和堅持的限度,這樣,孩子才有可遵循的原則。

尊重孩子的哲學
尊重孩子並非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或是他不要什麼就不給什麼。孩子的意願不是從理性出發的,順著他並不表示尊重。真正的尊重是要先幫助他發展自我,等他有了健全的自我,才能談到適度的尊重。

在著手這件重要的教養任務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叫做「自我」。

有關自我的定義雖然各家不同,但是我們可以這麼說︰「我」是由三面組成的一個整體。以一個三歲的男孩子為例,他知道「我」是三歲的小明;其次,他同別人打交道時,從別人的反應,可以了解自己是怎樣的「我」;另一方面,他有一個理想的「我」,想要學爸爸、學做他喜歡做的事;換句話,就是由「己與己」、「己與人」、「己與事」三個面,形成完整的「我」。我們希望這三個面能夠彼此協調、成長,然後提昇出一個健全而完整的「我」,讓孩子喜歡自己、喜歡與人相處、喜歡做事。基於這個原則,我們需要培養孩子具有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想做什麼。第二、需要培養他與人相處的能力,知道如何與人和諧相處。第三要幫助他發展在他那個成長的年齡所應擁有的各種能力(包括生理、社會、智力等)。同時也不要忘記,孩子終將面臨未來的世界,必須為他準備足以適應未來的能力。

教育學上公認,人類有三種潛在的特徵︰智力、好奇和好勝。智力使人能學,好奇使人求知,好勝使人向善。這三件要素乃是促進成長的動力,若能善加利用,引導孩子的自主導向,定能讓他發揮潛能,達到「順性發展」、「適性教育」的人本教育精神。然而,為人父母者往往不易擺脫理想的影子,致使孩子所承受的期望長期超越他的能力太多,因而失去好奇、好勝的本質,喪失自主導向的學習動力。所以,父母必須抱著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心理,避免完全由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也就是說教養者要從陶工的態度轉化為園丁的角色,所謂陶工,就是陶工拉胚成器的方式,將孩子的個性塑造定型,園丁角色則是站在輔導的地位,依照各種花木的特性,提供它生長所需的條件;至於「生長」,則是每棵花木自己的任務,園丁不須也不能幫忙。父母們或許會認為,以園丁自居,不作意志轉植,教養工作會比較輕鬆,事實不然,園丁需要做的事也許更多。首先,他必須了解手上這株是草本植物,還是木本植物?我們不能期望小草長成大樹,否則它既不成草,也成不了樹,豈不是扼殺了一株可以長成美麗小草的生命之潛能?

總之,「尊重孩子」是教養的態度,不是目的。因此,我們在談尊重孩子的時候,除了要把握住「適性而教」的園丁原則,讓孩子順性發展外,也不要忽視了教育的目標--正確地引導孩子發現自我、發展自我,並培養適應生活的能力。這樣,孩子即使在成長中受到社會、文化急遽變遷的衝擊,也仍經得起挑戰。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