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戒糖報告:有糖沒糖差很大!

自從上星期,我把所有甜食全部丟掉,還對先生及女兒烙話再也不准吃甜食後,後續情況是這樣的:
 
先生 : 
 
當天早上情緒暴走後,至今沒碰一點糖,連水果都沒有(吃水果本來不是壞事,但他可以一次吃掉一大包超甜櫻桃,這樣是不是太超過?)。那天他睡了一個非常長的午覺,晚餐後又繼續睡,不太想說話。第二天,情緒較第一天好些,但他剛起床時仍對女兒有些冷淡,一整天都顯得疲累。第三天,早上起來情緒明顯變好,又恢復那個對女兒溫柔又體貼的爸,忙著露營車時還會嘟嘟嘟的哼歌哩!戒糖十一天以來,他的心情變得十分穩定,即便中間有幾天很累, 但他的情緒都在可控制的範圍內,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暴怒抓狂。碰糖不碰糖,差別非常明顯!
 
經過這次戲劇化的暴怒事件,他坦白對我承認:「我發現糖就是我的酒,上癮後,沒吃就很痛苦。」。一開始碰糖就很難停止的他,每次恢復吃甜食後兩天,身體就會發生一連串的反應:臉上長痘痘,傷口變得很難癒合,牙齒長齒菌斑,腳趾變麻。他自己承認,沒吃糖真的讓他情緒比較穩定,而且齒菌斑開始掉下來,痘痘也消失了。也因為這次經驗,我才發現「糖」真是他的毒品,以前看他猶豫著要不要破戒,心想吃一點應該無所謂,因此還鼓勵他吃,但現在發現,他是一點都碰不得!為了我們全家的幸福,我決定一直盯著他,不准再碰糖!
 
女兒:
 
在台灣很少吃甜食的女兒,來美國簡直進行了一場甜食大冒險!那天早上被爸爸莫名其妙兇了一頓,媽媽當下也決定不讓她吃甜食與維他命軟糖了。我向她解釋:「不是因為妳做錯事所以不能吃糖,是媽媽不對,我不應該讓妳吃,妳看把拔吃這麼多糖以後,脾氣變這麼壞,我不要妳變成這樣!」。剛被(平常極少兇她的)爸爸兇到嚇哭的女兒,血淋淋見證糖的威力,她毫無任何反抗,十分乖順地接受媽媽的決定(就像爸爸如果酗酒,兒子通常會發毒誓今生不碰酒精一樣)。接下來兩天,她有稍微問一下可不可以吃維他命軟糖,我不帶情緒地說「不行,不能吃,我跟妳解釋過了。」,她從此沒有再問。好玩的是,第二天開始,女兒變回禮貌小天使,「謝謝馬麻」「謝謝把拔」不離口。好幾個月沒聽她這樣說,怎麼突然良心發現了?
 
不過,太傻太天真的我,嘴上說不再給任何甜食,卻該死地在第六天給女兒吃了一盒含糖優格(至今我在美國還找不到無糖優格,而這些含糖優格甜到膩死人,一盒優格含 17 公克的糖,女兒超愛吃!)。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我再次見證糖的厲害!
 
那天早上,我們驅車前往亞利桑那州的 Apache Trail,女兒好幾天沒吃甜食了,在車上樂陶陶地吃著我給的「檸檬口味優格」。才吃了一半,我們就到了一個廢採礦小鎮景點。女兒進了紀念品店,找到兩隻發光青蛙及恐龍,吵著說要買。我說:「昨天妳已經買了一隻很貴的大鯊魚,記不記得馬麻說過接下來一星期不能再買東西了?」,平常的女兒會稍微盧一下,但只要我堅持不買,她絕不會再囉唆。但今天不一樣,她一聽不能買,立馬兩腳踱地,嘴巴不斷大聲重覆著:「我要買我要買!」,然後十分反常地開始大哭(我要強調「十分反常」,因為正常的她十分講理,幾乎不曾這樣哭鬧)。之後即便我退讓(例如只能買一隻),她還是吵著兩隻都要!任憑我怎麼蹲下來跟她好好解釋,她都聽不進去,從店裡哭到店外,整個鬼城都是她的哭聲!我用盡所有安撫的方法,都無法讓她冷靜下來!
我把掙扎的她一路拎回車上,大哭大鬧的她,一下說不要走,一下又說要走。她完全聽不進我的話,被搞得很沒耐心的我,只好用盡五臟六腑的力氣對她大吼:「妳夠了喔!到底在哭什麼?」。女兒聽到我的吼聲,好像被敲了一記響鐘似的,突然安靜下來。上了汽座,車子搖著晃著,呼吸還帶著抽慉聲的她,竟然在早上十一點沉沉地睡著了。先生搖搖頭說:「糖!是因為糖!」,一聽對糖這麼有經驗的人這麼說,我也懷疑女兒誇張的哭鬧是因為吃了糖。
 
兩小時後,她睜開眼睛,甜美地對我笑。我問她:「妳知道妳早上發生什麼事嗎?」,她搖搖頭說不記得。我說:「妳為了買兩隻玩具,哭到整條路上都是妳的聲音,不記得嗎?」,聽我一說,她倒想起了那隻青蛙及恐龍,但是她完全不記得哭鬧這件事!這實在太妙了!這就好像前一晚酗酒到不省人事,第二天卻完全不記得昨天發生什麼事,甚至不知道自己怎麼回到家一樣。她哭鬧了至少半小時,現在卻什麼也不記得?真是怪事!
 
沒吃糖,很理性
 
既然對糖十分有研究的先生判斷一切都是因為糖,我自然不敢再給女兒碰一點糖了。隔天,我們到自然科學博物館,女兒又跑進紀念品店想開逛,我在門外對她搖頭說:「不能逛喔!昨天妳發瘋的時候馬麻有跟妳說不能再逛小垃圾店喔!」,女兒聽了,立刻走出來,沒有一句怨言。接下來幾天,我們把那天的事情拿出來當笑話講,女兒每次聽每次笑,她還是記得那兩隻青蛙與恐龍,卻仍舊不記得自己曾經哭鬧。我問她:「為什麼妳那時候一定要那兩隻玩具?」,她回答不出來,甚至說「那隻青蛙的燈壞了」。我問她:「那為什麼現在沒有想要那兩隻玩具了?」,她說:「因為我有另外一隻會亮的鱷魚啊!」。你看,現在的她夠不夠理性?這才是正常的她啊!
 
更出乎我意料的轉變是,今天我們到維他命店買東西,本來以為女兒會不會想起軟糖吵著要吃,然而不再吃糖的女兒,經過兒童維他命軟糖的貨架,只偏頭看了一眼就直接轉頭走掉。回家後,我問她怎麼沒吵著要吃軟糖,她說:「因為我覺得軟糖沒那麼好吃!」,當下讓我覺得,自己真是個成功的媽媽!
 
有糖沒糖差很大!
 
戒糖十一天的女兒,又恢復為以前那個小小美食家:溫羊奶她喊好甜,水煮蘆筍她喊好吃,鮭魚蔬菜粥她吃一大碗,灑了點鹽的鍋粑米餅是她最喜歡的零食。沒有糖來搗亂,她的味蕾再次變得單純,她喜歡吃爸媽親手做的菜,對過度調味的餐廳飯菜興趣缺缺。她再也不會吵著「只要吃軟糖,不要吃早餐」,而是一直喊:「馬麻,我還要一杯熱羊奶!」!
 
以前的我,從不知道糖的影響力可以這麼大!我總是想,吃一點沒關係,反正不是常常吃,別吃太多就好。來美國經過這一遭,我才知道糖的影響這麼巨大!看到女兒有糖沒糖差很大,我不禁想起那些發狂哭鬧的孩子,他們是不是也是因為吃了糖呢?(不過,有一點我想不透:如果持續地吃糖,女兒並不會那樣大哭鬧,但為什麼戒糖幾天再碰糖,就變得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呢?我先生也是同樣狀況)。
 
不過,我很確定的是:對極端嗜糖的人來說,「糖」不是吃多吃少的問題,而是一吃就停不了的問題!特別是孩子們都愛吃糖,吃了一個還要再一個,如果大人沒有踩煞車,最後他們會變成無底洞,餐餐都要糖,不甜就不吃。更糟的是,許多大人怕孩子餓,又在正餐之外提供零食,而幾乎所有加工食品都含有大量的糖(番茄醬、果醬、甜奶油、沙拉醬、餅乾、發酵飲品、布丁、優格、調味奶、冰淇淋、汽水等等等,看一下成分表就知道)。如果讓還在建立味覺記憶的幼兒不斷吃糖及加工食品,這樣的飲食經驗會影響他們一生的口腹之慾,最後像我先生一樣,把身體搞壞,還必須讓自己及家人歷經非常痛苦的過程才能戒掉(所以我好感謝小時候媽媽不讓我們吃糖,小時候我只能開冰箱偷拿泡咖啡的維生方糖來吃)。
 
「糖上癮」可以殺人
 
我不是醫生,我也沒看醫學報告(我先生自己會看),我只是純粹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紀錄這些變化。糖上癮真的很可怕,而就像戒毒戒酒戒菸一樣,戒掉癮頭都是十分困難的!一旦上癮,就必須一直吃,否則就會出現戒斷症狀(例如我先生的情緒爆發及女兒的瘋狂哭鬧),但一直吃,而且是大量的吃,糖,終究會慢慢地殺人,而這緩慢的殺人過程,如果沒有警覺心,是察覺不出來的。
 
我非常喜歡 Jamie Oliver 在 TED Talks 的那段演講:Teach every child about food( 右下方 subtitles 可選擇繁體中文字幕),推薦每個父母都要看一下,並重新審視整個家庭的飲食狀況。
 
我們是不是給孩子吃了太多的糖了?作者:Jaguar小姐

別忘了教孩子尊重你 作者:Mella

那天放學聽到一個小班女生在鬧脾氣,爸爸來接時老師請孩子先不要出去,想和爸爸聊聊小女生最近不斷尿褲子的問題,這個小女生其實已經確認生理成熟可以完全戒尿布了,但之前放學時爸爸還曾希望老師幫忙包回尿布以防萬一,老師好說歹說終於說服爸爸不能走回頭路,但小女生因為已經太習慣依賴尿布,所以最近常一天尿濕三、四次,老師覺得不能再完全順著小孩任憑她尿下去,必須要開始要求,因此要和爸爸好好談談。
 
小女生看到老師和爸爸在外面交談就開始鬧彆扭,小女生是屬於堅持度很高的孩子,剛來上學時面對老師的提醒還會撇過頭去,翻著白眼很不客氣的大聲「哼」老師,拗起來時不說話就是不說話,習慣用大聲哭鬧的方式來讓大人屈服。
 
等到老師和爸爸談完了,爸爸請小女生和老師再見,小女生卻閉緊了嘴不說就是不說,爸爸這時進來非常溫柔的甚至用有些裝可愛的方式詢問小女生:「小玉(匿名)妳就和老師說聲再見,告訴老師妳要回家了好不好啊?要不要呢?可以嗎?」我聽到爸爸這麼多低姿態的問句,忍不住把爸爸再拉到門外告訴爸爸:「爸爸,你需要調整和小玉說話的習慣,請你開始練習直述句、肯定句,尤其是這些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事事都詢問孩子可不可以?要不要?好不好,如果她說不要呢?難道就真的不要嗎?還是再費盡千辛萬苦的說服她,直到她願意點頭為止呢?這樣的問句到底意義何在呢?難道你覺得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嗎?」
 
爸爸很認真的聽我說著,猜想這些問題應該也困擾著這位其實在育兒上非常用心的爸爸,而我也終於了解這個小女生為什麼堅持度如此之高了,想必在家中只要哼個聲、跺個腳、大發雷霆一場,爸爸就會順從她的心願。但身為成人如果我們沒有確定自己的作法與想法的決心,然後堅定著對的規範去幫助孩子轉移情境,讓孩子去經驗自然世界的法則,並深深了解愛一個孩子,不是只有尊重而已,還必須給予他規範和約束,讓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讓他知道,這世界並不是繞著他在運轉的,不然孩子到了團體中怎麼能夠感受到自在與自由呢?
 
就像之前看過張曼娟女士說到:「在少子化的風浪中,很多父母開始活得越來越卑微,大量且過度的尊重孩子,換來的卻常是自己巨大的失落與焦慮。」
 
請記得不要把孩子越養越小,不要忘記你的孩子會長大,不要逼著孩子退化成小baby來滿足大人照顧人的需求,更不要習慣用疑問句(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代替了所有的肯定句,怕孩子生氣失控,沒辦法接住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只會使得我們的孩子生存在混沌的是非觀與道德觀中,所謂的『尊重』從來都不會以這樣的形式存在的,專家們說要多和孩子說「可以」,減少否定他們的機會,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卑微委屈自己去成全孩子所有的欲望,有時父母堅定的「不」,帶給孩子的將會是更確定的未來與更成熟的人生。

在我們給予孩子大量尊重的同時,請別忘了教導他尊重別人,包括尊重你。

作者:Mella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大人的無心辱罵,將成為折損孩子自信的利刃,

請給孩子信心,讓自信引領他們向前

作者:尚瑞君

發表日期:2018-10-24

跟孩子們閒話家常,除了分享分別時的所見所聞,更可以了解彼此的所思所想,這是讓親子感情親密與緊密,最有效又最快速的方法。

那天問讀國一的長子說:「哥哥,國文上台報告,你只說你們這組表現得很好,你覺得報告的很開心。可是,你沒跟我說,老師給你打了一百分耶!」他笑著回:「媽媽,您怎麼知道的﹖」我說:「因為〇〇寫在他的聯絡簿上,說要跟你學習你的說話技巧,他媽媽在臉書上分享,說兒子終於寫些正面的東西了。你可以說說那天的經過嗎﹖」

哥哥說:「其實,一開始上台,我也有些緊張,後來就愈說愈順了。當報告結束,老師問同學應該給我打幾分,同學都說一百分。」我說:「看樣子,你在班上的人緣還不錯唷!那每個同學報告完,老師都會問你們,要打幾分嗎﹖」哥哥說:「沒有耶!」

從小,我就告訴孩子,上課有問題時,要問老師。如果同學有課業上的問題問你,你會的,一定要認真地教同學。因為教會別人,不但幫助了同學,自己也會更了解,與更有能力去運用所學習到的知識。所以,長子有問題都會問老師,也樂於幫助同學,樂於當老師的小幫手,去教導同學功課。低年級時的班導師說:「有時候,我們大人說的話,孩子還聽不太懂。透過同學教,他們孩子之間比較好了解。所以,當同學在上課聽不懂時,我都會讓祐亨在下課時教他們。」

父母不要把孩子教得太過功利、太過在乎成績,因為害怕被同學比下去,而不願意把學會的知識交給別人,其實會讓孩子失去付出自己,與學習表達的能力。很多事情,在做的時候,看起來是利他,但做到最後,付出愈多的人,收穫往往最大,利他的行為,往往最後也會利己。

長子從小就養成熱心助人的個性與習慣,讓他的國中生涯,更有趣與更富挑戰。班導師說他自願當環保股長,協助同學處理環保事宜。他喜歡生物與科學的知識,在家裡會讀一些科普的書籍。在讀書時發現疑惑的地方,他會去學校詢問生物老師。生物老師沒有肯定的答案時,還會帶他去問理化老師。

這樣認真的學習,讓同學或是其他科的老師,當遇上有相關問題時,會先詢問長子。這樣的信任與尊重,讓長子學習的更主動。他說:「媽媽,同學們常常問我生物或科學的知識,讓我對這方面的學科,愈來愈有探究的興趣。有時老師也會問我問題,還讓我上台分享。原先,我也有些害怕在台上說話,但上台的次數多了,現在也比較不會緊張或害怕了,也對自己更有自信。其實,只要有一科成績特別好,自己就會更用功,希望其他科的成績也好。」

一件讓孩子有自信的事,就像是孩子心上的明燈

青春期孩子的真心話,你看到了嗎?只要有一件讓孩子有自信的事,那就像是孩子心上的明燈,會讓他朝著光前進,他也會努力的,讓自己愈來愈發光。不要常常罵孩子、兇孩子,而是要努力地陪著孩子找出他有興趣,有自信的強項,鼓勵他更精進。

孩子的天賦或潛能,如果很早就找尋到,或是外顯出來,其實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他就不需要再花多餘的時間去摸索,只要努力地朝著興趣與天賦走,認真的花上十年以上的磨練與能力提升,一定可以表現的出類拔萃。曾雅妮在五歲的時候,開始打高爾夫球。在拿到澳洲名人賽的冠軍後,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女子高爾夫球選手,那一年,她二十二歲。

只是,大部分的孩子,都沒有那麼明顯的天賦或是才藝,甚至是興趣,願意孤注一擲的去全力以赴。這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來觀察與努力,看看孩子對甚麼事最有興趣,多些鼓勵與肯定。如果,孩子克服了心中的猶疑或恐懼,只要找到了合適的方向,就可以大步的向前進。沿途遇上的挫折和挑戰,再想辦法克服與解決。

多給孩子一些支持與鼓勵,讓他多嘗試,當他克服了恐懼,找到了方向,慢慢的,他會愈來愈有自信心。成功,都是從一件一件的挫敗經驗中,累積出來的,不要去強調挫敗時的難堪與痛苦;要去強化成功時帶來的喜悅與積極進取。當孩子累積了愈來愈多的成功經驗,就可以建立足夠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就更有勇氣與能量去面對,更艱鉅更富挑戰的未來。

父母不能幫孩子生活與學習,但是可以協助孩子找到適合他的方法與方向,不要常常罵孩子,孩子會愈罵愈笨;愈罵愈沒有自信,不要讓父母的無心辱罵,變成實際折損孩子心靈與自信的利刃,更不要威脅、恐嚇、剝奪或詛咒孩子,孩子是個純白的大海綿,要多關心他、多了解他,陪著他找到他有興趣的事,讓他產生自信,全力以赴,並且,堅持下去。

禮貌是涵養,也是成就孩子「質感」的必備品格,教孩子有禮並不難,父母以身作則而已

作者:林美慧(Malisa)

發表日期:2018-10-25
自身從事教育工作,對於鄰居的孩子們也就有了較多的觀察。五樓家的孩子從幼兒階段開始,就懂得跟鄰居長輩們打招呼,如今已是高中生的他,不論是同乘電梯或進出一樓大門,總是很自然的向人問好,
每次碰到他,都有一種春風拂過的感覺,微笑自然掛上嘴角。
同樓層的鄰居家有三個孩子,可說是從小看到大,父母相當有禮,但是孩子們完全不跟人打招呼,即使目光對到也沒有表情,幫他們按住電梯按鈕也無所表示。他們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會尷尬的說孩子是怕生內向,但是隨著孩子們成長,情況並沒有好轉。
在這個講求自我表現的時代,「禮貌」似乎是一種虛無的教條,在我看來,其實「禮貌」是變得很「功利」,也就是說,只對重要他人有禮貌,對閒雜人等就隨便對待。
有些父母可能認為,孩子不跟鄰居打招呼、不跟長輩開口問好,並不是嚴重的缺點,反正孩子在學校、將來在職場,自然會表現該有的禮貌,孩子還小,就尊重他的個性吧。我認為這種想法是一種「親職怠惰」,也是對「禮貌」的內涵不夠了解。
「禮貌」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源頭是發自內心的「敬」。《禮記》的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意思是對人對事都不可不敬,也就是要尊重自己和他人,並且願意好好做事。如果孩子在家中對父母有敬,出外對人也自然有禮;反之,沒有禮貌的孩子,在家中也不會尊敬父母。
「禮貌」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表現,所以如果家庭教育沒有做好,臨時命令孩子要打招呼,效果一定不好。
對長輩、師長內心常存感恩之情,自然會顯現尊敬的態度;對同儕、周遭有平等與同理之心,必對他人顯現尊重。這些內發而顯於外的態度就是禮貌的涵養,也是成就孩子「質感」的必備品格。
教孩子有禮其實不難,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而已。在我的觀察中,禮貌教不好,往往有三個原因:
首先,父母把禮貌當作面子問題。固然一個孩子沒有禮貌,會讓他人質疑家教不好,讓父母覺得沒面子,但是如果父母用「你要有禮貌,不然我會很丟臉」這樣的心態去教孩子或指責孩子,就代表父母本身對「禮貌」也是一知半解,教出來的禮貌也是虛偽又浮面的。
其次,父母把禮貌當作獲取利益的工具。我曾經聽到一個家長對孩子說:「你對班導師要特別有禮貌,他可是打你操行分數的人啊。」
第三,父母寵愛孩子,認為親子相處不必太過拘泥。我想「不拘泥」和「無禮」之間,是有很明確的界線的。拿吃飯這件事來說,吃飯前應該要請尊長、父母先入座,而不是自己就自行開動,這是沒有敬意的表現。

禮貌是一種能力
無論孩子個性內向害羞或不拘小節,我認為都不能當作沒有禮貌的藉口。對於害羞的孩子,父母當然要耐心的引導,給予足夠的適應時間,打招呼的方式也可以循序漸進,譬如剛開始真的叫不出口,就先用點頭微笑來代替;對於大剌剌的孩子,要讓他知道「禮貌」並非「小節」。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要有明確的態度,讓孩子知道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是可有可無的形式。
父母總是很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其實,我認為禮貌真的是一種能力,尤其在現今的職場上,很多人會感嘆年輕人缺乏職場倫理,對於工作、主管和同事的態度,可說是注重自我權利有餘,敬人敬事不足。對於企業來說,「禮貌」和「專業」都是用人的基本要求。
百萬暢銷書《優秀是教出來的》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是「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也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3次的小學老師。他訂立了55條規則,其中第1條是「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第2條是「當別人說話時,要看著他的眼睛」。而這些規則,絕大部分是來自從小祖母對他的生活教養,包含許多待人接物的禮貌。
父母能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就是良好的教養,「禮貌」是最基本的教養,也絕對應該由家庭開始培養。親愛的家長,請從今天開始一點一滴的做,讓禮貌內化為孩子的修養,反映出孩子的內在品質,幫助他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和孩子一起旅行,是為了培養他的心靈,而不是填滿他的記憶

作者:停課媽 Sonya

說,和孩子一起旅行,是為了培養他的心靈,而不是填滿他的記憶。
 
在開始LittleTinker停課教育實驗室之前,我們一家三口有歷經一段長時間四處移動。成行前,親朋好友後無不訝異於我們的決定,不外乎說花費很大、孩子長大也不會記得、或帶著孩子四處跑受罪等云云。
 
我的兒子或許不記得第一次見到海洋時,那沁涼的海水沖到他的腳指邊的感覺;他也可能不記得當時爸爸牽著他,陪他在水中探索的時刻。
 
然而,「他會不會記得」,並不是重點。
 
和孩子一同旅行,對我們而言的意義在於,這段時間如何重新定義我們對於家與家人的詮釋?旅行中的經驗教給我與孩子些什麼?如果這些珍貴的相處不會永久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那麼經驗會以什麼方式存在?認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四個非帶孩子去旅行不可的理由:
 
1. 旅行促進孩子大腦發展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旅行對於孩童的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這些影響並非直接有形的,但卻更為重要。Morgot Sunderland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當與孩子一起旅行時,孩子大腦中的遊戲(PLAY)與尋找(SEEKING)系統等兩塊區域會被激活與訓練,這些區域在家中則不那麼活躍。一旦兒童發現自然界中的新事物,就會激活尋求系統,像是感受到腳下的沙、和爸爸一起抓蛞蝓的時刻,這些觸發因素對於兒童的認知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2. 旅行拉近家人間的距離
神經科學家華盛頓州立大學Jaak Panksepp教授證實,孩子在旅行中的經驗激活大腦中的這兩個系統時,會觸發大腦分泌健康神經化學物質,包括鴉片、催產素和多巴胺,這些「自然的禮物」會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激發彼此溫暖、仁慈的感覺,讓人感覺世界上一切都很好。隨著這樣的機制,家庭成員更能夠珍視彼此。此外令人訝異的是,神經科學家Kerstin Uvnas-Moberg發現,這些系統就像肌肉:使用它們越多,它們就越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從情緒狀態演變為人格特質。
 
3. 旅行提升孩童的專注力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旅行能夠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在大自然中活動20分鐘後,兒童的注意力和注意力皆能有所改善,效果和甚至比過動症兒童所服用的藥物還要好。
 
那旅行對於父母有甚麼好處呢?實徵研究顯示,在孩子在大自然中一起散步會使身體平靜、降低血壓和壓力激素水平甚至膽固醇,所以父母和祖父母也會受益。
 
4. 旅行帶來孩子智商發展
假期和智商之間有關係嗎?豐富的環境提供了社交、身體、認知和感官交互相結合方面強大的新體驗。想一想:家人在一起;一起穿過森林、一起觀察生物、在溫暖的陽光下一起閒逛、在日落的海邊感覺大自然令人屏息的美麗。豐富的環境打開了額葉中關鍵「腦肥」(brain fertilizers)的基因表達,增強了腦的能力,如壓力調節、注意力集中、良好的計劃和學習能力,並且能改善身心健康。因此,旅行也有助於兒童的智商發展。
 
探索大自然、體驗文化、享受美食多樣性,最重要的是,遠離日常環境。旅行觸發了我們所有的感官,培養了我們的彈性與耐受力。即使他太年幼而不記得細節,我觀察到每一次新體驗都給了他一個在潛意識中的參考框架;即使他坐在飛機上感到受到不自在,我看到他正在理解規則並嘗試學著更有耐心;即使他在舒適圈外嘗試某些東西感到緊張,我知道他因此變得更大膽和勇敢。
 
我們知道帶著一個兩歲兒繞世界大半圈並不容易,但經過這一遭,我們想大聲說,和孩子一起旅行,是再好不過的投資了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迎向未來世界的10大必備能力,今天就讓孩子培養


作者:徐仁全,許耀雲,彭漣漪

未來世界的快速變遷已超越現代父母想像,孩子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特質,才有辦法應付明日挑戰?世界趨勢大師亞歷克.羅斯歸納出10大必備能力,是讓孩子贏在未來的關鍵。

頻繁參訪40餘國的趨勢大師亞歷克.羅斯,首次來到台灣,在緊湊的行程中,仍接受《未來Family》的採訪,因為他在寫作《未來產業》一書,深入思考這些巨大變革帶來的問題時,讓他豁然開朗的,「是從父親的角度,來檢視這些趨勢。」他說。羅斯有三個孩子,一個11歲的女兒,兩個兒子分別是13歲和9歲。
曾是美國白宮科技創新顧問的羅斯表示,當爸爸是他這輩子最重要的職務,預見了一個人類難以想像的新未來,他深知自己的孩子所面對的機會與挑戰,將和他截然不同。這讓羅斯不斷思考,現在應該如何教育孩子,他們才能擁有競爭力,成功迎向未來?於是,寫書的過程中,羅斯對每一位受訪對象都提出一個問題:今天的孩子需要具備什麼特質,才有辦法因應明天的經濟情勢?
起初,羅斯覺得大家沒什麼共識,但等到他和愈來愈多人訪談後,一些共同的想法漸漸浮現,有了結論。

羅斯綜合歸納出10大能力,是孩子贏在未來的關鍵:

1.文化的理解力與流暢度(fluency)
由於金錢、市場和信任逐漸編碼化,帶動了機器人、基因體、網路、大數據和各種新領域的創新和創業風潮,而且從全球一級城市迸發的這股風潮,將擴及大多數企業領導人從未到過的地方,例如愛沙尼亞。精通多元文化也變得日益重要,我們的孩子必須了解不同文化,用理解與包容去看待不同文化,未來才能成為一位國際人。

2.外語能力
羅斯受訪時,對台灣的父母提出誠懇建議:請務必讓你們的孩子學習各種語言。使用兩種以上語言溝通的能力,會變得愈來愈重要。前eBay執行長唐納荷告訴羅斯:「如果我現在才18歲,我會主修電腦或工程,並選修中文課。我的小兒子讀大一,他已經學中文4年了,還可能主修電腦科學。」

3.移動能力
未來最好的工作可能在任何地方,到各國短暫出差也可能成常態。要能把廣大的世界看成自己的家,想像自己總是在全球各地工作。羅斯指出,在愈來愈虛擬的世界裡,諷刺的是,你的護照上卻是能蓋愈多章愈好,這點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

4 .數位能力
如果未來世界充斥著大數據、物聯網及機器人,那麼在這世界討生活的人就必須了解這些新科技,學習程式語言更有其必要性。
推特(Twitter)執行長多爾西認為,精通程式語言的好處,不只是為了當工程師或成為程式設計師;而是因為你能從中學習非常不同的思考方式。程式語言會教你如何抽象思考,把問題分解成小的部分後逐一解決,還教你理解系統,看到系統如何相互連結。所以,這些是你走到哪兒都用得著的工具,尤其當你思考如何創業和經營事業,甚至如何在企業裡工作時。如果你能把問題想清楚,這正是你從程式設計學到的本事。
羅斯問谷歌(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孩子最需要學習的技能是什麼?他回答:「是培養分析能力。學習如何理解複雜問題,非常重要,人們現在做的例行工作,以後大部分都會交由電腦處理,但我們周遭的電腦還是需要有人操作管理,所以分析能力永遠不會過時。」

5.跨領域學習
必須有更多跨領域的嘗試,融合科學與人文,才能協助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因為在未來世界中,各領域之間的藩籬早已開始倒塌崩解。未來人才必須能夠跨領域整合,除了原本專業如數學、科學,還必須懂得例如經濟學、溝通、歷史、公共政策等其他領域的能力。
羅斯認為,從小學程式設計是因應未來世界主要的能力之一。(如何開始學?)

6.終身學習
過去認為拿到大學或研究所文憑後,教育階段也宣告結束,這樣的觀念早就不合時宜。如果不能持續不斷的學習,辛辛苦苦拿到的MBA或電機碩士學位可能在畢業15年後,就變得幾乎毫無用處,因為學校學習的知識往往沒多久就過時了。對於新事物,要一直有種飢渴(stay hungry)的求知態度。世界持續快速變化,必須一直調適自己。羅斯指出,未來能生存下來的,不是最厲害的強者或才智最高的人,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人。在變動的時代,能終身學習的人將比其他人更具有彈性應變的韌性。

7.EQ(情感智商)
羅斯提醒,未來機器人會很多,人類之所以勝出就是情感,能夠了解別人的感受,讀得懂人的表情等,這點要讓孩子從生活中培養。做人不要自私,缺乏同理心,要懂得與人相處,與機器人共處。

8.創新創造力
教育系統要鼓勵創新,就不能過度懲罰失敗。連賈伯斯當年都曾在NEXT電腦創業上跌跤,若他因失敗,失去創新的勇氣,就不會有今日的蘋果公司。「所以,不要懲罰失敗,」羅斯強調,因冒險而失敗並不丟臉,因為經驗的累積,能使先前的失敗帶來未來的成功;反之,因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自然也不會成功。羅斯指出,美國教育成功之處就在於鼓勵冒險,學生就算失敗,也不會被懲罰。他期許台灣要儘量鼓勵年輕人冒險,「否則會教出一堆員工,卻教不出一個老闆。」

9.學習如何思考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認知型、非體力勞動的工作也將逐漸自動化,人類和機器人的競爭將成為明日勞動市場的特色。學習如何思考,也是多位企業領導人提醒羅斯,他的孩子該著重的能力。要成為未來的職場主力,他們必須更靈敏,懂得如何思考,指揮機器人工作,而不是被機器人指揮。

10.解決問題的能力
羅斯預期,未來網路空間和大數據領域的大企業,大都將由年輕人所開創,他們成長於密碼大戰和數據高速增長的年代,從小習慣編寫程式。開創事業,從零開始,沒有前路可循,因此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重要。
即使不當電腦工程師,也要具有使用數位工具的能力。


羅斯:父母要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
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羅斯認為,家庭教育扮演的角色將更為吃重。雖然學校教育的內容更豐富扎實,但建議父母不要全然仰賴學校教育。
羅斯訪問了多位頂尖企業領導人,他們都建議,父母要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的學校沒有教他們外語、電腦程式設計,或數學教材的挑戰性不足,現今網路上有著豐富的免費教學資源,為人父母者要讓孩子利用這些網路資源來學習。
雖然公務繁忙,但羅斯很看重家庭教育,妻子是中學數學老師,依據孩子們的個別特質,跨領域、跨文化,積極且有紀律的培養多元能力,讓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

Q:如何培養你的小孩具備未來競爭力?
A:我有三個小孩,大多交由他們的媽媽來教養。太太有些嚴厲,類似虎媽,因此對小孩的學習與教育很嚴謹,也很重視。除了學校的功課要認真學習之外,也會安排課後輔導及暑假學習營隊,讓小孩有系統的學習各項知識技能。
為了具備未來競爭力,跨領域學習非常重要。不管學校學什麼,我們都會給孩子課外學習。我大兒子13歲,已在學中文,他數學也不錯。老二是女兒,11歲,對科學或Maker課程很有興趣,她同時也對寫作很在行,具有科學與人文的思惟。小兒子今年9歲,正在學烹飪,這也是不錯的學習,他也運動,對人際互動也在行。

Q:你有讓小孩學寫程式嗎?
A:當然,老大及老二都有學,老三未來會學,一定都要學的。學寫程式是未來必備的能力之一,你也許不是理工科系,也不當工程師,但你一定也要學寫程式。這就像學數學及寫作一樣,你不一定成為數學家,但你也知道數學在做什麼。會寫程式的人很吃香,工作機會很多。我現在兼7家公司的董事,大家都找不到會寫程式的人,你就知道這種人才多吃香,一定可以領到高薪,未來也一樣。

Q:有何建議給年輕人,應具備何能力以因應未來世界來到?
A:在這個世界,如果能力平庸(mediocre)會很慘,不上不下像卡在泥淖中間很辛苦。以後世界的工作有兩種,一種是指揮機器人工作,一種是被機器人指揮去工作,意思是,科技工具跑出相關大數據,人按照這結論去工作。

Q:你自己有特別教小孩嗎?
A:我大多不在家,當我回家時與小孩相處,我會告訴他們外面世界是什麼?其他國家的事物是什麼?讓小孩知道美國之外的世界是什麼,這是我主要教他們的事。我也會透過一年約有3、4次的全家旅行,與小孩們相處,用身教或旅行見到的事情,趁機機會教育

Q:會特別想教他們什麼技能,以在未來找到工作?
A:未來的工作超過六成現在還未出現,所以無法讓孩子準備好做X、Y、Z等特定工作,父母能做的是,提供他們多樣化技能及經驗,這些技能及經驗在他們未來的工作能派上用場。

【推薦閱讀】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親子安全智商】那些披著羊皮的狼,慣用的藉口

作者:未來親子數位編輯

發表日期:2018-10-09

這是真人實事,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了,我一直記得那一個晚上。
平日性格穩重的女同學小A,突然衝進寢室,滿臉通紅,一看就是氣到發瘋的樣子。
「我剛才上了麵包店老闆XX的車,」
「我差點…就下不了車了!」她一說,眼淚就掉下來。
當年,我們都還十七歲。完全沒想過,小A這樣好的女孩,
會差一點點就要被這位早有妻小的中年男子,載去某間賓館做出可怕的事。

怎麼會這樣?! 
講起小A,她是我的隔壁班同學,我們因為社團活動開始要好,因為認真負責的她,總是願意承擔比較繁雜的任務,讓身邊的人都很放心,可能也因為她是家裡的老大,平日要負責照顧弟妹吧。
所以說,要羅列在外人眼中所謂的"愛玩的女孩",小A絕對是最後一個答案。
不過,聽到小A口中泣訴的「狼」,竟是學校裡天天見面的麵包店老闆,我們更震驚。因為,他和我們這圈小女生,都很熟。
或更正確地說,是他很喜歡找我們講話。
每天早上上學,我們路過買麵包的那短短幾分鐘,他總要想各種辦法丟話來。不管是寒暄,還是問問你最愛吃哪款口味。就算我們忙著上課有時還不耐煩,都擺脫不掉他的「刻意關心」。
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這都是他精心布的局。只是看誰先上鉤而已。

「我是不是有哪邊做錯?」
那晚,小A開始緩緩道出之前已有的不快,原來,當自己因為家計開始當店裡的工讀生,這位老闆就愈來愈愛聊些有點討厭的話題,
例如稱讚她的外表身材(要你管);
抱怨自己的婚姻不幸福,急需真心的愛情(莫名其妙?!)。
但這些都沒打動她,直到老闆發現她的性格弱點:很在意別人對她能力的肯定。
就開始改口誇她有潛力,需要接受更多培訓,需要一起外出,
才讓放下心防的小A,在這一晚傻傻上了車。
那一晚,小A縱然全身而退,和我們懇談許久,她一直憂心地追問:
「我是不是很笨?」
「我是不是有哪邊做錯?」

小A啊,笨的錯的都不是你,是我們當年沒有給你足夠的防範。壞人不會寫在臉上,狼人還格外會講好聽話,和善用狡猾的藉口。
根據研究兒少性侵的專家,美國最大防治性暴力團體RAINN(Rape, Abuse & Incest National Network的縮寫)多年經驗提出的專業資訊,這群披著羊皮的狼,有一系列慣用的手法與藉口,基本上差不多。認真拿出當年這位老闆的言行來比較,還真的就對了好幾條。
如今,小A與我們都早從少女,變成走進家庭的熟女,然而看看新聞,這些狼的慣性手法,就是偽裝得更好一點而已,認真辨識一下,慣用藉口不會差太多。以下就是從RAINN等機構彙整的熟人性侵或性騷擾慣用手法,請一定要廣為分享傳下去。
當你發現週遭熟人或親友,常在孩子週遭做出下列這些行為時,依照過往經驗有可能他們有問題,請爸媽在旁一定得提高警覺,並請用堅定卻謹慎的態度來因應。

熟人性侵與性騷擾 8種慣用手法
1. 即便已經週遭有人提醒與勸告,或孩子已主動抗拒,他還是習慣性不尊重孩子的身體界線,隨意碰觸或摸。
2. 總是找各種理由說比較想當一個特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長輩,並做出不符合一個長輩對孩子該有的行為禮節,例如喜歡太過親暱地跟他玩耍;和孩子分享個人情史與各種成人話題,戀愛交往的現況與細節等。
3. 總是想盡各種方式爭取和孩子獨處,不論理由聽起來是否牽強,而且他明顯只對特定孩子才這麼作,平常並不是個愛和兒童玩的人。
4. 過分積極爭取要當孩子一整天的保母,帶他在自己家過夜或出去玩一天一夜以上。
5. 喜歡直接誇讚孩子的身材性感或性特徵。
6. 常在孩子洗澡或更衣時莫名闖入,又說不出這麼作的理由。
7. 常常毫無理由就送孩子昂貴的禮物。
8. 常刻意帶孩子去做爸媽不准的事情。事後也不和家長解釋,反而要孩子當作兩人間的秘密。

那,當有天紅色警報響了以後,該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沒百分百證據,要去抓出嫌疑犯是困難的,採取行動沒那麼容易,你心裡會有千千萬萬個藉口,告訴自己對方可能只是無心,或錯怪了怎麼辦。
但請一定要去做,從許多人包括我們的親身經歷來看,這‧很‧重‧要!
因為,當一個無助的孩子跟你說對某個大人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即使他說不清楚,能夠做一點甚麼,比如尋找專業的輔導老師深談,或馬上把他和那位大人通常會在的環境先隔離開來,都是在減低這孩子有一天會受到更嚴重傷害的機率。
別因為一點點寬容,就姑息了這些披著羊皮的狼。



PHOTO BY: greyer baby
數位編輯: 林士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