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孩子情緒化 淡定處方籤

作者: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孩子敏銳且學習迅速,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們願意服從大人的教導?>
 
相較於管教,孩子更需要的是「設立限制」。設立限制的愛,更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就像是孩子有自己的寶藏盒、自己的衣櫥房間等等,是在固定的空間裡面,自由的收藏喜歡的物品!有限制,才是真正讓孩子有選擇。
 
讓孩子有固定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一環!
 
也許你會問:設限和管教有什麼不同?
 
設限和管教不同的是:在管教孩子之前,先讀懂他的情緒狀態,孩子在發展階段,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是在孩子一出生就成熟了,而思考是非對錯的前額葉,則較晚成熟!當我們失控的問孩子「跟你講幾次了,為什麼還是犯一樣的錯誤?」有時候,孩子收到的都是失望或者憤怒,反而更難收到我們教導的內容,然後有些長者就出來說「都是妳把孩子罵笨了」!其實,不是罵不罵笨的問題,而是孩子在情緒滿盈的當下,到底收到多少我們傳遞的教育訊息?當孩子陷入情緒化的當下,更足以讓腦袋的認知思考功能下降,並非變笨,而是收不到而已。
 
現在,你了解某些時候孩子不聽話是腦袋的作用威力,不完全是孩子很糟糕,你就不會災難化的亂想~災難化的亂想包含孩子只要一出錯,你就想以下內容:
 
「完蛋了,我孩子現在就這樣,以後怎麼辦...」

「慘了,別人一定覺得我是很差的媽媽!」

「厚呦,我在猜其他人一定會覺得家長怎麼教導的?」
 
邀請妳,先徹底擺脫了這些負向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情緒化的背後到底在「盧」什麼,妳就可以帶著淡定的態度,較有效的處理!
 
本篇就是要告訴你:如何有效反映情緒,並對孩子設立限制!  
 
依照兒童中心遊戲治療,我們要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以及在孩子有違規行為時的有效方式:「設限」(Garry Landreth博士)

一、首先我們先了解「為什麼要設限?」

設限主要是為了讓兒童確認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並教導兒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負責。 
 
二、設限的步驟和管教的異同

設限和管教最大的差異是,設限多了一個步驟是:「指出孩子的情緒」,根據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內容在此跟各位分享「有效管較的設限三步驟」:

1.指出孩子的感受
2.表達限制(平常管教的內容)
3.提供另外可行的明確選擇
 
-----
 
例如:小華打翻了水倒的一地都是,但他卻沒有清理等到媽媽回家後,媽媽發現時其實很生氣,問小華,小華很擔心被責備,所以一開始不敢承認,但家裡只有小華,眼看著小華死不認錯,媽媽真是又急又氣又自責,如果:媽媽想要教導小華學會怎麼處理,媽媽運用設限的反應可能是.....
 
激動媽,心理的os:

「小華,你這個孩子打翻水不打緊,你竟然學會還騙我,你知不知道騙人的行為更可恥,我真難想像你是這樣的小孩, 看你未來怎麼辦%*4@%!#$%$」
 
所以, 媽媽決定無論你認不認錯,所謂「子不乖媽之錯」,罵完 先k了再說!結果發現,小華變的更畏縮......(另一種小孩會變的很憤怒、情緒激動)
 
激動媽,別緊張!~放輕鬆 請妳先hold住,你可以選擇的看看淡定媽的有效回應:
 
淡定媽,使用設限三步驟後:
「小華,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你會擔心被媽媽責備,所以一開始不敢承認吼~(指出孩子感受),不過弄倒水就要清理,你必須要學會怎麼清理 」(設立限制)
 
現在,你可以決定自己拿抹布過來這裡清理(選擇1) 或  媽媽帶你去廚房拿抹布過來清(選擇2)!
-----
 
使用設限三步驟的好處是,您可以有效的協助孩子:
 
1.讓孩子體察自己的情緒,清楚明確的邀請孩子做選擇。

2.培養孩子自主選擇,以及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態度。

3.您沒有因為情緒失控而讓身教(以身作則)破功,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以上三點,其實都是你原本來期待的目的!

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一次次的設限和一次次的嚴厲管教相比之下,嚴厲管教的立即效果較佳,但孩子卻因為驚慌而短暫服從之後復發、或產生創傷的負向效果。然而溫和堅定的設限,孩子會一次次相信你是懂他的爸媽~且他也願意服從你~因為你懂他!!

所以,給愛孩子的你,讓我們一起練習使用設限的方式,「先讀懂孩子,再給予教導」,當個不需要一直抓狂的爸媽,用淡定且有效的設限,說到做到,且理解孩子,讓孩子徹底服你!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給孩子說了100遍都沒用?這樣做,說一遍就夠了!

杨小样  2016-10-20
很奇怪,做了父母,人會變得越來越嘮叨。或許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父母潛意識里總是有著牽掛和擔心。
女兒過馬路時我總是會叮嚀她要左看右看,看看有沒有車;女兒爬高上低時我總是叮囑她要注意安全、小心點;女兒跑著玩的時候我總是在后邊喊慢點,別摔倒;女兒寫作業時,我總是提醒頭抬起來,坐端正.......
一天,我10歲的小侄女給我抱怨道:姑姑,你不知道,每天在爸爸媽媽的嘮叨下,我真的很崩潰,我感覺得他們說的話都是重復來重復去,我一句都不想聽。
我忽然意識到,大多數時候,自己跟女兒說的話也一樣,就像背景噪音,其實并沒什么用。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如果外來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當家長對相同問題不斷重復著同樣的叮嚀時,就是一種反復、單調的刺激,孩子慢慢就會關閉自己的耳朵,很多話就成為有聽無進、充耳不聞。
意識到這點,我開始慢慢的調整方法,閉上嘴巴,行動起來,結果我很快發現女兒聽的認真多了,并且我可以將用來嘮叨、提醒和解釋的時間節省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1). 在話要說出口之前讓自己停頓一下
太多的叮嚀和囑咐其實是大人對孩子的不信任,而一直在不信任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沒有安全感和不自信。人只有生活在被信任的環境下,才能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
在話要說出口之前讓自己停頓一下,就可以將不必要的話忍住不說出口。
就拿過馬路這件事來說,之前和孩子講解過多次過馬路的要領,并牽她手做過多次。所以,當我看她過馬路有點擔心又想叮囑時,就先讓自己停頓一下,把要說出的話咽下去,跟上她的腳步,如果有任何危險時可以伸手拉住她來代替一遍遍的叮嚀嘮叨。
女兒從小喜歡爬上爬下,但我知道她是個小心的孩子,在她登高時,我也會停頓一下,咽下了以前“要小心,要扶好”這樣的一遍遍叮嚀,而是站在她的下面,放心地看著她,必要時再伸出手扶一把。
逐漸我發現, 咽下不必要的話,給予孩子動作上的幫助比言語的囑咐更有正向支持力。不嘮叨,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反而更強,更有成就感、也更自在的完成自己的事情。
(2). 做好引導,給孩子點時間改正
有時孩子的一些問題確實會讓人很頭痛,例如吃飯慢、不收玩具、做事拖拉等,不管怎么說,孩子就是不改,說教也很快就變成了一種嘮叨,而孩子把大人的話都當成“耳邊風”依然我行我素。
女兒寫字時,有一段時間坐姿老是不端正,我對她說教多次甚至有時發火,依然改不了。
有一次就這個問題跟她懇談后,她對我說:“媽媽,我知道要坐直,但有時候會忘記,我會慢慢改,你要等我。”
她的話提醒了我,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孩子糾正錯誤也需要時間,指望孩子一天之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無可能的,家長要做的是找到有效的辦法,引導她改正錯誤,而不是一遍遍無用的嘮叨。
于是我在她面前的臺燈上貼了個紙條“坐端正又漂亮又不會近視”。
慢慢的我發現,雖然她偶爾還是會忘記,但不需要我再喋喋不休,只要她看到這個紙條就會很清楚地知道要坐直。
當一件事說了幾遍起不了作用時,就要學會閉上嘴巴,觀察孩子行為,改善自己的引領方式,剩下的就是給孩子改正的時間。
(3). 言出必行
作為家長要做到言出必行,并將自己的決定貫徹始終。
許多孩子寫作業時都有拖拉的毛病,總是要等到快睡覺時才開始做作業,而按照學校的要求,家長每天都得對孩子的作業檢查和簽字。這樣的后果就是,家長、孩子都得晚睡,作業質量也不高。
女兒曾有一段時間也有這樣的問題。后來,我與女兒約定,回家后先完成作業,每晚7點到9點,我隨時愿意幫助她解決作業中的問題,檢查和簽字,但是過了這個時間,我不管了。
第一次,她9點多點讓我給她簽字。我微笑著說“我知道你需要我檢查和簽字,但是這個事情在7點到9點之間我才能做,這次你只能靠自己了。”
她哭著說,沒有家長簽字,明天老師會批評我的。我告訴她,那你下次必須得9點前寫完了。
當時,我看著她哭得稀里嘩啦又很無助的樣子,也覺得會不會對不起孩子,或者是不是要給孩子一次機會?以往我會說“我都告訴你了啊,這是最后一次啊”,一通說教后,再給她一次機會。但,這次我堅持了自己的諾言。
雖然當時她很難過,但是這會讓孩子明白父母說話是算數的,現在她也確實改掉了寫作業拖拉的毛病,每天在9點前都會把作業完成,而且也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
(4). 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
還存在一種情況,有的家長似乎特別民主。有些事明明是需要孩子必須做的,卻用征詢的口氣來問孩子:“你要不要來吃飯?”“是不是該睡覺了?”“你自己整理你的房間行不行?”此時孩子的答案統統都是:不,不,不!于是引起了嘮叨和爭辯。
其實為了避免這個問題, 對孩子必須要做的事,家長應當用明確的語言:“吃飯時間到了,洗手吃飯吧。”“游戲時間馬上要結束了,收拾一下,5分鐘后我們回家”等等。
明確而具體的語言,讓孩子不會挑戰父母的決定,讓孩子知道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爭辯或討論。
有些家長批評孩子時,東拉西扯,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并發泄出來,“叫你這么多遍都不起床,你這孩子就是懶。吃飯也懶,干什么都懶。”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你說個夠吧。所以家長最好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表達你的希望。
美國杰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 “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少說多做,想好再說,把用來嘮叨,叮嚀,爭辯的時間節約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不僅能讓你的話更加有效,還能收獲良好的親子關系,何樂而不為呢?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給零用錢前,先帶孩子練習五件事

作者\賴憲政

我曾經遇過不少爸媽,從來不給孩子零用錢。
理由很簡單,就是大人不知道「怎麼給、何時給、給多少、怎麼防止他們亂花」……,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犯了給錢的大忌。尤其是一切都替孩子打理妥妥當當的家庭,更容易有「不給孩子零用錢」的情況。
在這些爸媽的觀念裡,孩子住在家裡、吃家裡、上下學有大人(或安親班)接送,除此之外,任何想吃想用想買的,只要合理,爸媽也會準備好。其他時間出門,也多半有大人跟在後面付錢。反正,需要用錢的時候,講一聲就有。孩子根本找不到用錢的時機。
看起來,孩子不能領零用錢,好像不是因為「孩子或零用錢出了什麼問題」,而是爸媽害怕「給了之後,有不良效果」的話,代誌就大條了。
「既然孩子不需要用錢,就沒必要給零用錢吧?」
我了解身為爸媽,擔心孩子亂買亂花,一旦買了危險物品、垃圾食物,零用錢就成了害人的媒介。
可是,孩子總會長大,不可能永遠待在爸媽的庇蔭之下,若從來沒有花錢的機會,很難體會到錢的可貴。不知錢的可貴,自然不懂去珍惜。
所以,不妨在發零用錢前,先下點功夫,降低孩子「有零用錢後」的危機。不過,可不是要爸媽曉以大義,講得頭頭是道,而是要藉由日常生活來進行練習。
練習機會不僅唾手可得,而且因為是在無壓狀態下指導,孩子吸收效果佳,連學齡前孩子都能明白。
練習1 買東西,帶孩子一起去不管去菜市場,或去量販店採買,都請帶著孩子一起前往,讓他們見識見識「用錢」的場合與狀況外,也能知道家裡用的吃的都是用錢換來的。
練習2 訓練孩子加法減法的能力很多小朋友在買完東西、結帳時,付了錢後,東西拿了就著走。這是因為他知道要付錢,卻還不太習慣等候店員「找錢」。在家時,不妨利用角色扮演(扮家家酒),來讓孩子熟悉購物流程,同時訓練加減能力。
練習3 簡單購物行程就請孩子代勞例如,到巷口買早餐、到便利商店買鮮奶等,在商家距離不遠、金額不大、安全無虞的情境下,從單項到多項,循序漸進,讓孩子親身體驗「自己買東西」的過程。
練習4 合理的狀況下鼓勵孩子花錢尚未給孩子零用錢前,試著偶爾發一些獎金,並鼓勵孩子合理的花掉。例如,生日的時候,挑選自己喜愛的玩具等。間接讓孩子知道「原來錢這麼好用」。
練習5 針對零用錢的用途約法三章例如,不能買危險玩具、不能買垃圾食物、掉了不補發等,爸媽要與孩子一起討論,訂下親子雙方都能認同、願意配合的規則(包含違規時的處置)。爾後,在孩子零用錢的使用上,家長就更放心。
【新手父母】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股市憲哥的親子理財學:成功對抗沒錢惡循環,理出親+子的富未來!】

以孩子為榮,而不是沈溺在為他鋪路的虛榮


最近因為營隊課程的關係和許多孩子相處,我看著許多父母都急著想為孩子鋪路,我卻想起長頸鹿出生的故事。
在草原上,長頸鹿媽媽是站著分娩的,而從母體出來的時候,離地大約有三公尺高,所以長頸鹿寶寶一出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被摔。摔了之後如果還行,接著他半小時要站起來,最多不超過一小時。因為分娩產生的血會呼喚草原上的肉食動物。
而分娩的過程中媽媽也耗費了極大體力。所以媽媽絕對不會幫忙,因為幫忙後,媽媽的體力也會耗盡。而體力耗盡的母子,就是肉食動物豐盛的餐點。所以如果時間到了,長頸鹿媽媽只能放棄這個孩子,跟著群體繼續移動。聽起來很殘忍,但卻是在東非草原上的生存法則。
但人畢竟不是生存在非洲,而那些看不見的危險總被我們忽略。所以很多人一輩子耗盡心力幫子女鋪路,鋪的自己是勞心勞力,好不容易子女能穩穩的在路上成長。他們靠父母平步青雲,掃除阻礙,一路順遂,只要孩子乖乖的照著父母照著路走就好。
如果說人生是一個遊戲,每一個挫折都是怪物,都能提供經驗能讓孩子升級。想想在遊戲中父母帶著孩子打怪物,每一隻對孩子來說的龐然大物,都只是父母眼中的嘍蟻。於是父母不斷的帶孩子往新的地圖走,那些低等級的地圖都被略過,父母當然不在乎那些新手該累積經驗的地圖,因為有事父母頂著,但這些地圖再也沒辦法回頭。
這時父母封印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那便是容忍挫折的抗擊打能力,因為所有的攻擊都讓你扛下。父母會老去,會筋疲力盡。直到再也無法保護子女,父母期待他們會會說聲謝謝,並看見他們展翅高飛。但其實這些父母只會看見子女露出重獲自由的歡欣,但卻藏著失去依靠的迷惘。那充滿了自信的眼神,背後是沒有方向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回頭,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他目空一切,他認為能像爸媽一樣輕鬆解決所有阻礙。但在和怪獸在交鋒的那刻他會忽然發覺,怎麼會這麼的痛?接著他發現,他從來沒有被怪獸摸到過,平常被爸媽秒殺的那些怪獸都能輕鬆的虐他,他終於發現他的經驗等級沒有辦法追上現在的世界,但他卻也沒有辦法回頭了。而他們被剝奪最多的,是成就感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許多父母認為幫孩子做了一切,就能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帆風順。所以他們不懂什麼是成就感,他們只知道有事爸媽扛著。因為他們的一切都是爸媽給的理所當然。而這樣的理所當然,讓他更不需要與外界建立連結了。
他們不重視團體,從不尊重人,因為他們當他在團體裡鬧脾氣,我行我素而被同儕討厭。回家爸媽會怒氣沖沖的來找老師理論,找別人的家長理論。而最終也只會告訴他:「不要理別人,反正有爸媽在」。孩子這時認為自己有靠山,當然誰都教不動了。有趣的是,當這樣的孩子以後犯了錯,你會聽到這些爸媽說:「我家小孩平常很乖的,一定是別人帶壞他的。」
想想帶壞他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養成中那些理所當然又目中無人的價值觀。陪伴並不是為孩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是看著他跌倒與爬起,接著鼓勵他繼續跌倒,相信他可以爬起來。直到他發現挫折其實可以靠他自己跨越,而跨過挫折的經驗給他莫大的成就感時,你會以他為榮,而不是沈溺在自己為孩子鋪路的虛榮。

詹志禹:一個孩子就有一個亮點


推薦閱讀:《發現孩子的亮點》 作者:詹志禹 出版:親子天下

最後一名的孩子不是一無是處,他只是光點隱晦,沒被發現;當他有機會在小領域獲得肯定,才能產生正向月暈效應,照亮其他地方。
只要有成績排名,每個班級就會有最後一名,這是成人世界造就的宿命。某個低年級的孩子在他的班級裡總是排最後一名,上課文靜沒有反應,老師雖然心有不忍,卻不知該如何幫助他,心底懷疑他也許智能不足。

發現亮點:來個盪鞦韆比賽吧
有一天,老師進行家庭訪問,卻發現這個孩子在家中其實滿活潑乖巧,完全沒有智能不足的徵兆,只是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父母都很忙碌,沒有時間照顧孩子。老師回到學校,有一天下課後路過操場,無意中發現這個孩子非常會盪鞦韆,盪得又高又穩。老師靈機一動,打算舉辦一場盪鞦韆比賽。
經過活動設計、安全防護、技巧練習、器材檢驗、規則講解等各種準備過程之後,比賽終於熱烈展開。不出所料,這個孩子過關斬將,直到拿下冠軍,被其他同學視為英雄。他在學校第一次綻放的笑容,有點得意,又有點靦腆。說也奇怪,從這次事件之後,他的學業成績竟逐漸好轉,從體育、藝術等領域擴展到數學、自然,幾乎每一科都在進步,甚至他的人際關係也逐漸改善。
所有孩子都透過重要他人的肯定來發展自我的肯定。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是一個重大問題,並且會從心理問題發展成社會問題。遇到這樣的孩子,家長與老師可以共同做一個練習:幫助孩子至少找一個亮點,創造一個成功的機會

如果他數學不好,那語文(英語、國語、台語等)如何?說話不好,傾聽能力如何?作文不好,閱讀興趣如何?論說文寫得不好,小說故事寫得如何……?語文都不好,科學如何?物理、化學都不好,生物學如何?生理學不好,生態學如何……?科學都不好,藝術如何?音樂不好,繪畫如何?繪畫不好,演戲如何?演小生不好,演老生如何……?藝術都不好,人際關係如何?領導能力不好,助人傾向如何……?社會人際都不好,運動如何?籃球不好,賽跑如何?賽跑不好,游泳如何……
這個練習,可以無窮無盡,它的祕訣就是領域特定、領域分化和多元智能。不要輕易放棄一個領域,因為領域中還有次領域,次領域中還有次次領域……我見過很多人不會游自由式卻很會游蛙式、不會唱情歌卻很會唱軍歌、不會畫素描卻很會畫國畫、不會打籃球卻很會打桌球……這個現象就叫做「領域特定」(domain-specific)。
奇怪的是,孩子一旦在某個小領域受到肯定並得到成功,他就會將成功擴散到其他領域。這並不是技能的類化,而是當他建立自信、贏得尊嚴之後,對其他領域的學習也開始恢復動機和信心

我見過一個大約十歲的孩子,學校成績科科低落,就連打躲避球也無精打采,而經常受到教師冷落與同學奚落。他的導師打電話給家長,家長抱怨:這個孩子都不寫功課,對讀書毫無興趣,只會養寵物,家裡養了一些貓、狗、蜥蜴和天竺鼠,簡直把家變成一個動物園。
導師聽了之後靈機一動,恰巧自然科在教室養了兔子和一些孔雀魚,有的同學怕兔子大便很髒,有的同學會伸手進魚缸撈魚,讓老師很頭痛。
於是導師宣布:只有最懂寵物、最善於照顧寵物的人,才有權利照顧本班的寵物,其他同學都必須聽他指揮。不出所料,這個孩子的「寵物經」一大堆,像個小百科。他把兔子和孔雀魚照顧到舒舒服服、活潑健康,讓其他同學非常佩服。從此以後,他的眼神開始明亮,對學校不再疏離,對各科功課竟也開始用心。
每個孩子只能有一個亮點嗎?不!一個亮點只是一個起點,一根槓桿的支點,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祕密花園之後,往往後面還能看到百花齊放。原因除了恢復學習動機和信心之外,他還能利用這個強勢智能來提升弱勢智能。例如:利用體貼寵物的智能來練習體貼他人,利用照顧寵物的知識來拓展動物學、生物學甚至醫學知識,利用觀察寵物的技巧來觀察自然、生態甚至萬事萬物。這就是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教育的核心觀點之一。

然而,月暈效應畢竟有限,周圍暈輪也會比中心亮點黯淡很多。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只有少數一、兩項智能可以很突出,其他智能雖可進步,卻要甘於平凡,這也是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觀點之一。例如:愛因斯坦的強勢智能在數理、畢卡索在空間、艾略特在語文、葛蘭姆在舞蹈、達爾文在自然觀察、甘地在人際智慧、佛洛伊德在自我理解、莫扎特在音樂等等;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智能都相對弱很多,若要求愛因斯坦去跳舞、畢卡索去做實驗、達爾文去做政治改革、甘地去寫歌,都要很傑出,那就不是培育人才,而是賠掉人才。家長和老師若過度貪心,往往替孩子召回挫敗感受,抵銷成功經驗。偶爾挫敗,可以增強挑戰性;若經常失敗,就會導致逃避與放棄。

每一個孩子即使不是一顆星星,也應該是一隻螢火蟲。有亮點,才有起點,才可以照亮黑暗、產生正向月暈效應。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是花期不同!一位老師的 24 個提醒... (爸媽們看一看!)

一位學校的班主任給家長發了一封信,
上面這樣寫著:
無論成績好壞,請想想: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

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花開放了,
自己的這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
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陪
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
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趕緊接著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老師總結的 24 條教育提醒...

1.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
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3. 成績好的孩子,

媽媽通常是有計劃的人;

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

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4. 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源,
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5.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
西方人的經驗是:

「培育一個貴族要三代人的努力,

階層是會遺傳的。」

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
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能力,
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6.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

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
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
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
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準,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
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
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
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
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
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8.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

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閒生活。
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

9. 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個爸爸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
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
一個媽媽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
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0. 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
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
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
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1.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

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

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2. 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
有教養從守時、排隊,
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3.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
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
喜歡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
因為他被別人厭惡。
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占大便宜,
因為他被人喜歡。

14.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 三件事:

A. 和孩子一起吃飯
B. 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傢俱或衣物,
    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
C. 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5. 如果沒有特別困難,
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
家庭的共同價值觀,
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16. 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

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閱讀,

儘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
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
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17.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
第一個在 3歲前後,
第二個在 9歲前後,
第三個在 13歲前後。
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將很難彌補。

18.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

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
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
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19.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
但給 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
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
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
「你講的話都是對的,
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0. 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

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
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1. 在孩子 3歲前後,
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
孩子 9歲前後,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
在孩子 13歲前後,
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
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鬆,無效的教育才是相反。

22. 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

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

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
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樂趣。

23. 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
並愉快地接受他的小夥伴。
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
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
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
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
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4. 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
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夥伴,
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裡之前,
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表面成績不是孩子的一切...

教育是更深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