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不限題材:每天閱讀英文一小時,三年後英語程度大躍進


天下雜誌基金會於11月初舉辦的2016年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來國際語言學大師史蒂芬.克拉辛(Dr. Stephen Krashen)談閱讀的力量,克拉辛一再強調,閱讀要是一件沒有束縛的趣事!


打開書本是種娛樂抑或是交作業的開始?是品味養成還是自由遊走於書頁文字?擠爆新北市國立台灣圖書館國際會議廳的家長和老師們,不論是席地而坐、加椅子,通通希望孩子「愛閱讀」,更希望透過閱讀習得母語與外語能力。
國際語言學大師史蒂芬.克拉辛(Dr. Stephen Krashen)自稱「多語人士」,母語為英文,他自評自己的德、法語能力可以用來交流專業,西班牙文能交談,而希伯來語和衣索比亞語只能拿來旅行。這樣驚人的學習成效,來自於他成癮般的閱讀習慣,「我就是睡前不讀書無法安睡的人!」克拉辛受天下雜誌基金會之邀,和其弟子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兼系主任李思穎與談,呼籲在場老師和家長放手讓孩子找到喜歡的題材,進而情不自禁的捧起書來讀!
閱讀培養、學習語言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
「我提倡『Reading Compelling(引人入勝的閱讀)』,也就是說,閱讀不僅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還應該是讓孩子能夠愛到忘我、忘了他用哪種語言在閱讀!」克拉辛更強調,「故事」是打破年齡每個人都喜愛的閱讀題材和方式,不需要強調知識性文章的閱讀,「如果對哪個領域有興趣,人會自動自發完成基礎知識的獲取,」他以英國電磁學家法拉第為例,這位科學家並未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卻透過自主學習在科學界佔有一席之地。
閱讀習慣建立有沒有年齡限制?他分享與日本學者合作、針對跨齡(25歲~75歲)學員的長期研究結果顯示,每天閱讀英文一小時,不限題材,持續三年(共約1200小時),多益成績從250到950提高近四倍。克拉辛也鼓勵所有人,「有人說,閱讀習慣如果不在10歲之前建立就沒效了,但就我的研究而言,沒有輸在起跑點這件事,不管你幾歲,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
漫畫和3C都不是孩子不閱讀的因素
該不該讓孩子讀漫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斯蒙德‧杜圖(Desmond Mpilo Tutu)就是看蜘蛛人等的英雄漫畫接觸英文。」克拉辛一再呼籲,要讓孩子自己找到吸引的元素。家長和教師總擔心孩子建立選書品味和開放自選書的合適年齡,會不會沒了書單和協助,閱讀品味就「走鐘」或是「偏食」?「不管幾歲,孩子自動會告訴你他喜歡什麼。貝多芬就是音樂偏才而成大藝術家,為何要要求培育全才而打壞了對閱讀萌芽的興趣?」克拉辛表示,老師和爸媽一樣要閱讀,並且廣泛藏書、甚至讓孩子養成善用圖書館資源的習慣,讓孩子擁有平衡各領域的資源,但是不介入孩子做選擇的過程。
談到閱讀推廣大家最在意的3C產品問題,克拉辛並不覺得3C是讓孩子不閱讀的原因,「我不會斬釘截鐵地說3C產品讓孩子遠離書本。好的資訊從紙本或是電腦得來,載體應該不是甚麼問題,年輕族群和孩子在臉書上所達到的閱讀與寫作量反而更多。科技產品用好了是利器、但用不好的後果不堪設想,但想將很多遊戲或是科技硬是發展成『教育版』、『學校版』,就得另外思量。」在《親子天下》的專訪最後,克拉辛提出正在學中文的困擾:「我找不到夠簡單的中文故事書!」閱讀的力量在這位講者身上嶄露無遺。
史蒂芬˙克拉辛(Dr. Stephen Krashen)簡介
Dr. Stephen Krashen 是美國南加州大學榮譽教授,世界著名的語言學家及教育研究者。
自1994年開始,他從語言學研究轉為教育學的研究。其最著名的研究,是建立首套全面的第二語言學習理論(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他亦是「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的其中一位創立者,並推動以「自主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來學習第二語言。其著作多次獲獎,在2005年更成為國際閱讀協會「閱讀名人堂」(Reading Hall of Fame)的名人之一。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孩子愛拖拖拉拉?7秘訣養成好習慣

】 

字醜到底要不要擦? 6大關鍵教小孩寫一手好字

作者:羅梅英

發表日期:2016-11-01

字體端正美觀一向是中文字的標準要求,小孩剛開始練習寫字時,歪斜的筆畫字形究竟要不要糾正?學寫字是一個複雜的神經協調過程,家長不宜操之過急,可利用6大學習關鍵,幫助孩子練習寫出漂亮的字。

小學開學,許多家長苦惱小孩的字怎麼寫得那麼醜,尤其是小一新生,不少媽媽求好心切,看小孩的字太醜,直接就用橡皮擦把字擦掉,常常擦到作業本破掉,小孩淚汪汪,大人氣呼呼,親子大戰一觸即發。

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指出,對孩子來說,學寫字是極複雜的神經協調過程,大腦要學習認知,又要控制動作的協調性,這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學習,而大人往往操之過急。

推動閱讀、在教師界小有名氣的「小壁虎」老師蔡孟耘,現任教於羅東鎮竹林國小,教書17年來有11年在帶低年級,她說:「低年級的孩子空間感不好,對字的形體結構、空間分配無法掌握得很好,」所以字會寫得很大、分得很開。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字醜,是因為不夠用心的關係,其實,影響孩子寫字美醜的因素很多,包括:大小肌肉的發展、坐姿、握筆姿勢、空間感、對字的結構認識等,有時是孩子「不能」、「不會」,而非「不願」的問題。

張旭鎧說,父母如果沒有幫助孩子找出寫字的方法,只是一味的強迫他要寫漂亮,不斷的重寫,孩子只會感到痛苦。

孩子的字會隨年紀而漸好看
張旭鎧指出,字醜就擦,會造成小孩的壓力,一見媽媽靠近就提心吊膽,無法專心寫功課,字只會更醜。曾有極端的例子,小孩乾脆不帶國語作業回家,寧可在學校補寫;也有小孩變成完美主義,到了中高年級每天功課寫不完,考試時考卷也寫不完。

在臉書成立「二己寫字教室」社團的陳寶嘉老師,在寫字教學時,第一個目標是,「讓孩子喜歡寫。」他建議,家長不要硬逼孩子、當橡皮擦媽媽,先同理孩子的能力和情緒,孩子才會聽進去。

一般來說,孩子寫字的成熟度會隨年紀、肌肉的發展而好轉,家長不用太焦慮。張旭鎧說:「字醜要擦可以,應該要讓孩子自己擦,而非媽媽擦,讓孩子學習負責任,要求自己儘量把字寫得漂亮。」

不把醜字擦掉,而是找出最漂亮的字
針對小一生,蔡孟耘建議,一次只要求一個重點,例如:注音ㄅ,要求鉤要鉤起來,起筆的撇寫得太長就暫時先不要求;開始寫國字時,只要求「不要超出格子線」,別一次要求太多。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願意寫字,不覺得寫字很難。」

蔡孟耘教學生時,不是把醜的字擦掉重寫,而是「找出最漂亮的字,並且跟他說哪裡漂亮。」如:筆畫有長、有短,大小分配得當等。以國字結構來看,字體偏正方形和直的長方體,就會比較好看;若字寫成偏扁平的長方形,或是左右分很開、頭大腳小,就不好看。

綜合幾位專家、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整理出幫助孩子字寫得漂亮的關鍵包括以下6點:

1 身體坐正
寫字最基本的要求是,身體坐正,肩膀、手肘穩定。張旭鎧說,常見小孩趴著寫,或是一隻手寫字、另一隻手垂下,字一定是歪的;「身體的兩側是對稱的,動作對稱,身體自然正,」一隻手寫字、另一隻手扶著紙,紙和字才會正。

2肩膀和手肘大關節穩定
「拿筆和寫字是二件事情,握筆要早,寫字要晚,」張旭鎧說。2歲後就可以讓小朋友拿彩色筆、塗鴉畫畫,訓練大肌肉、肘關節和肩膀關節的穩定度,以及手眼協調。寫字的準備條件,包括:大小肌肉有力量與穩定、手眼協調、精細動作靈巧等,大肌肉力量穩定後,接下來才能發展手部小肌肉、做出精細動作。

3手部小肌肉有力
理論上是6歲以後才開始寫字,現今不少孩子中、大班就開始寫字,張旭鎧建議,可以拿繃帶纏筆,讓筆桿變得粗一些,繃帶有彈性、比較好握,寫字會輕鬆一些;或是拿一坨黏土黏在筆上,黏土有黏性,手的力量可以減輕一些。而後再慢慢減少繃帶纏的圈數、黏土少一點,等到念小學肌肉發展已足夠拿筆時,就不用這些東西輔助。

對小一生,蔡孟耘會出「做家事」的回家功課,包括:扭抹布、洗碗、串珠子、丟接球、夾長尾夾等,都是鍛鍊手部小肌肉抓取很好的方法。
當手指頭控筆、運筆的能力變好,字慢慢的會變好看。張旭鎧表示,讓孩子畫纏繞畫和迷宮圖,可以訓練手指頭靈活度;纏繞畫重複畫固定的圖案,畫得愈密、愈整齊,迷宮的路線畫得愈細愈好。
4成熟的握筆姿勢
什麼才是正確的握筆姿勢?以下四種姿勢最為普遍,且都被視為成熟的握筆姿勢:
1.「動態三指握姿」(dynamic tripod):大拇指、食指的指腹以及中指末節內側面來捏握筆桿,並將筆桿靠於虎口上。
2.「動態四指握姿」(dynamic quadruped):用前三指指腹及無名指末節內側面拿握筆桿。
3.「側邊三指握姿」(lateral tripod):食指指腹及中指末節內側面靠在筆桿上,大拇指則跨過筆桿並靠在食指的側面;虎口為半閉合的。
4.「側邊四指握姿」(lateral quadruod):與「側邊三指握姿」相似,食指、中指指腹及無名指末節內側面靠在筆桿上,大拇指則跨過筆桿並靠在食指的側面。

張旭鎧表示,據統計,80%老師教學生的姿勢為「動態三指握姿」,這也是職能治療師認為最理想的握筆姿勢。但根據2012年美國《職能治療期刊》指出,不管是哪一種握筆方式,對於孩子寫字的速度及字體的美觀度皆無差異。

5認識字的結構
蔡孟耘表示,孩子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樣的字才叫好看,教孩子拆解字的結構,利用十字格線幫助筆畫定位,哪些筆畫寫在十字格線的上下或左右,有助於字寫得漂亮。

國字的結構大致可分為:上下、左右及外包等3大原則,這3大原則又可再細分為:上短下長、下短上長;左右平分、左窄右寬、右窄左寬等。蔡孟耘一次只教一個原則,例如:前3課挑字、教左右平分原則的字。雖然教孩子認識字的結構會多花一些時間,但好處是孩子記得很清楚,以後比較不會寫錯別字。

以「新」字來說,為左右平分的字,寫的時候左右要差不多寬,且底部要站在一樣高的位置,這樣字才不會長短腳;「跑」為左窄右寬的字,若左右一樣大,就不好看,足部的捺要改成挑、往上斜,且矮一點,右邊的包寫得高一點才會漂亮。

6筆順用筆畫名稱取代1234
有人說,筆順寫對了,字就會變漂亮。蔡孟耘指出,按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低年級的能力指標為,「寫『合理』的筆順,而非正確的筆順。」顯見筆順不見得須完全正確才行。

教孩子筆順,蔡孟耘會講筆畫名稱,如:橫、豎、撇、捺,而不是說1、2、3、4,隨著字寫多了,孩子可以逐漸歸納筆順原則:先左到右、先上後下、先橫後豎、先撇後捺,比較不會寫錯字。

這樣子教還有一個好處是,當孩子的筆畫寫得不好看,蔡孟耘可以直接說筆畫名稱,例如這裡是斜勾,而不是豎曲勾,幫助孩子掌握寫字的訣竅。
陳寶嘉教寫字課時,要求孩子「先想好再下筆」。在下筆寫生字之前,一邊看範例字一邊在空中書寫一遍, 此時大腦必須進行記住筆畫的位置和長短;位置,指的是在格子中的位置,及與相鄰筆畫之相對位置,長短則是這個筆畫的起、終點在哪裡、到底有多長。

創造正面的學習經驗,給孩子信心
大部分小學生寫生字,會一個字乖乖寫完一行,再寫下一行生字。張旭鎧說,這樣寫字好單調,大腦不會思考,所以他會讓兒子橫著寫,一個生字寫完就寫另一個生字,讓大腦有新鮮感,一次寫完一列的生字,再寫下一列。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看到字從醜變美、逐漸改善的過程,「是正面的學習經驗,讓孩子有所比較,建立信心,原來自己也可以辦得到。」張旭鎧認為,沒有人規定一定要用最傳統的方式才能把字寫好,他甚至不反對兒子跳著寫,讓寫功課變成有趣的一件事。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
蔡孟耘認為,要讓孩子知道寫作業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媽媽的事,媽媽如果把寫作業攬在身上的話,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態。她的女兒從念小一起,蔡孟耘只負責簽聯絡簿,就算看到她寫錯字了,如果孩子沒有開口問的話,蔡孟耘不會主動教,唯一一次是蔡孟耘女兒在寫「學」字時,因為字老是超出格子線,開口問媽媽,蔡孟耘才教她。「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況且老師的標準也只有孩子最清楚。」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教孩子別在意成績

作者:林佑珊 (親子天下雜誌)


孩子的未來,除了課業之外,還有其他的問題要面對。讓孩子知道,課業並非全部,只是生活中的一環;鼓勵他盡力把事情做好即可,不用一直跟人比較……


狀況1
女兒參加資優班甄選以一分之差落榜,她表弟也參加考試,結果順利考上。祖父幫表弟舉辦慶功宴時,她很不開心,還常拿自己跟其他資優生比較。我很心疼她,該怎麼幫助她?
面對甄選落榜的遺憾與失落,是一種很自然、卻需要予以呵護的心情。資優班不應該等同於孩子的全部,而比較也總是容易讓孩子陷入嫉妒與羨慕的複雜心情漩渦裡。以下四點建議,分享如何陪伴孩子面對落榜所帶來的失落。
一、誰說我不在乎。面對孩子的期待落空,當下心裡所浮現的失落感、委屈、難過、傷心、抱怨或不服氣等感受,是非常自然且真實。別和孩子說「沒關係」、「無所謂」、「不要太在意」、「下次再努力就行了」等話語。
試著接納及允許孩子這些情緒,並同理反映孩子的感受,「姊姊,我想面對一分落榜,一定讓你感到難過與遺憾。表弟的上榜,多少也讓你感到又嫉妒、又羨慕,以及心中忿忿不平。」給孩子時間,讓心情慢慢調適。
二、想法的修正與微調。試著聽聽孩子如何詮釋資優班甄選這件事。請像LINE的主角「熊大」一般,靜靜聆聽孩子的說法。先不要給予任何的評論、反駁、說服或道理,試著從聆聽中,細膩的留意孩子是否出現不合理的想法。例如是否以偏概全,認為沒考上資優班就是沒有用、糟糕透頂、未來完蛋的孩子等。待孩子心情平靜後,再慢慢的去引導孩子以合理的方式看待自己。
三、比較出沒,注意!比較很自然,比較無所不在,只是比較總是容易讓孩子錙銖必較,將注意力放在對自己不利、弱點或限制上,而忽略了欣賞自己的優勢特質,更忘了感受參與過程中的美好。大人怎麼想,孩子怎麼看。提醒自己平時不要太過於強調結果、論輸贏,或流於孩子很聰明、很厲害等比較的概念上,而徒增孩子的得失心,壞了好心情。
四、尋找「心」寄託。面對落榜所帶來的失落感,可以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至新事物。透過焦點重新轉換,讓孩子再次看見自己的優勢與強項。在肯定的過程中,請將注意力反映在她的特質上,例如專注、體貼、細心、善解人意、誠懇、溫暖、幽默等。當然,也可以提供符合孩子能力水準的學習內容,以滿足她的探索、好奇、熱情、興趣、自信、參與及好心情。學習,其實無所不在。(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狀況2
六年級的兒子下學期表現明顯退步,和老師討論後,了解成績退步的部分原因來自同儕。老師說:「到學校就是來學習的,不要只想交朋友......」但對這番話我有些存疑與保留,該怎麼辦?
由問題看來,家長了解「孩子重視朋友、和朋友相處中習得社交技巧」是重要的,但同時對「交朋友與學習衝突」這議題產生了一些疑惑。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一、上學目的不只有「課業」。到學校理所當然是為學習而來,但學習的內容是廣泛的,包含知識、生活、待人處事。倘若到學校的目的只狹隘到為「課業」而來,那麼以目前世代的變化,尤其是網路時代,學校則可以退場了,因為無遠弗屆的網路,如維基百科、YouTube就可以滿足許多知識學習的欲望,相對上老師的知識權威的角色也會受到挑戰。因此學校除了是獲得知識解惑的場所外,更是群體互動與人際學習的重要場域。
二、了解內在需求,取代指責和外在歸因。當孩子的行為產生了一些變化,先說教或過於外在歸因不僅無效,家長還會錯失了解孩子內心的機會,同時也讓孩子錯失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因此,孩子的學習態度若有明顯的變化,家長可以先傾聽孩子對學習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可以這樣問孩子:「成績退步並不是你故意的,或許你遇到了一些困難或什麼原因,你要不要和爸爸(媽媽)說,我們一起想辦法。」在此同時,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指責,而是爸媽真誠的想了解他、關心他,並且願意和他「合作」。
三、關心課業外也關心「遊戲」。「遊戲」和「學習」對孩子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尤其「遊戲」可以帶來「動能」,驅趕「無聊」,增加了對學習有利的條件。所以,父母除了關注孩子學習的成果如何,更需要經常關心他:「玩得滿足嗎?開心嗎?」關心孩子的需求應是全面的,孩子即將步入課業壓力極大的國中,定期安排全家與孩子同樂的「家庭快樂日」更是不能少。
四、親子共同討論讀書計畫。當具備以上所提「合作」與「動能」時,親子可以一同討論、訂定讀書計畫,例如:如何安排讀書時間、需要運用何種資源、希望達到的目標、挫敗時該如何面對、成功時如何慶祝等,並且約定定期檢討和修正。(莫茲婷 台灣兒少生涯教育促進會理事、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
狀況3
七年級的兒子成績很好,班排名第一、校排名第三,讀書一向自動自發。但我一點都開心不起來,他太在意成績了,常擔心會考不好。我們問他:「會累嗎?」他都回:「還好啦!」該如何讓孩子對成績的要求不要那麼高?
在現今重視升學的社會,有這樣自動自發又學業出色的孩子,應該羨煞了許多家長;但孩子過度在意成績表現也帶來擔憂,針對此部分,以下方式提供參考:
一、了解氣質,支持情緒:孩子在意課業,應該其來有自。建議花點時間回想一下,孩子幼時是否堅持度較高、好勝心較強、自我要求完美?如果是的話,這是他天生的氣質,加上孩子已經七年級,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可能在改變上需要耗費多一點的心力。也可以再回憶看看,孩子過去是否也曾表現對成績過度重視?孩子擔心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或情緒反應?過去他是否曾因成績未達預期而有挫折反應?試著接納孩子的特殊性,適時給予支持,並與他討論他的身心健康、壓力與情緒對他生活的影響等。
二、訂立目標,彈性調整:部分孩子在進入國中階段,本身就會對未來的學習生活有所期許,但也可能會受到家人、親友的期待所影響,將之攬在自己身上,無形中擔負了壓力。家長可邀請孩子談談他對未來的想法,聆聽過程中切記不要太快給予評價與指導,接納孩子所說、所想,並用引導的方式,提醒孩子沒有思考到的方向供其參考。如此將有助於孩子思考彈性,不致過於執著而產生壓力。
三、培養興趣,轉移重心:若孩子的生活,除了補習與觀賞自己喜歡的節目外,沒有其他的娛樂或休閒。家長或許可以利用週末時間,帶孩子出去走走、鼓勵孩子運動,或是陪伴他進行親子活動(如桌遊),引導孩子放鬆心情,並將課業學習中所遇到的壓力做適度宣洩。(何采諭 臨床心理師、兒童繪本作家)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孩子情緒化 淡定處方籤

作者: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孩子敏銳且學習迅速,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們願意服從大人的教導?>
 
相較於管教,孩子更需要的是「設立限制」。設立限制的愛,更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就像是孩子有自己的寶藏盒、自己的衣櫥房間等等,是在固定的空間裡面,自由的收藏喜歡的物品!有限制,才是真正讓孩子有選擇。
 
讓孩子有固定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一環!
 
也許你會問:設限和管教有什麼不同?
 
設限和管教不同的是:在管教孩子之前,先讀懂他的情緒狀態,孩子在發展階段,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是在孩子一出生就成熟了,而思考是非對錯的前額葉,則較晚成熟!當我們失控的問孩子「跟你講幾次了,為什麼還是犯一樣的錯誤?」有時候,孩子收到的都是失望或者憤怒,反而更難收到我們教導的內容,然後有些長者就出來說「都是妳把孩子罵笨了」!其實,不是罵不罵笨的問題,而是孩子在情緒滿盈的當下,到底收到多少我們傳遞的教育訊息?當孩子陷入情緒化的當下,更足以讓腦袋的認知思考功能下降,並非變笨,而是收不到而已。
 
現在,你了解某些時候孩子不聽話是腦袋的作用威力,不完全是孩子很糟糕,你就不會災難化的亂想~災難化的亂想包含孩子只要一出錯,你就想以下內容:
 
「完蛋了,我孩子現在就這樣,以後怎麼辦...」

「慘了,別人一定覺得我是很差的媽媽!」

「厚呦,我在猜其他人一定會覺得家長怎麼教導的?」
 
邀請妳,先徹底擺脫了這些負向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情緒化的背後到底在「盧」什麼,妳就可以帶著淡定的態度,較有效的處理!
 
本篇就是要告訴你:如何有效反映情緒,並對孩子設立限制!  
 
依照兒童中心遊戲治療,我們要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以及在孩子有違規行為時的有效方式:「設限」(Garry Landreth博士)

一、首先我們先了解「為什麼要設限?」

設限主要是為了讓兒童確認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並教導兒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負責。 
 
二、設限的步驟和管教的異同

設限和管教最大的差異是,設限多了一個步驟是:「指出孩子的情緒」,根據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內容在此跟各位分享「有效管較的設限三步驟」:

1.指出孩子的感受
2.表達限制(平常管教的內容)
3.提供另外可行的明確選擇
 
-----
 
例如:小華打翻了水倒的一地都是,但他卻沒有清理等到媽媽回家後,媽媽發現時其實很生氣,問小華,小華很擔心被責備,所以一開始不敢承認,但家裡只有小華,眼看著小華死不認錯,媽媽真是又急又氣又自責,如果:媽媽想要教導小華學會怎麼處理,媽媽運用設限的反應可能是.....
 
激動媽,心理的os:

「小華,你這個孩子打翻水不打緊,你竟然學會還騙我,你知不知道騙人的行為更可恥,我真難想像你是這樣的小孩, 看你未來怎麼辦%*4@%!#$%$」
 
所以, 媽媽決定無論你認不認錯,所謂「子不乖媽之錯」,罵完 先k了再說!結果發現,小華變的更畏縮......(另一種小孩會變的很憤怒、情緒激動)
 
激動媽,別緊張!~放輕鬆 請妳先hold住,你可以選擇的看看淡定媽的有效回應:
 
淡定媽,使用設限三步驟後:
「小華,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你會擔心被媽媽責備,所以一開始不敢承認吼~(指出孩子感受),不過弄倒水就要清理,你必須要學會怎麼清理 」(設立限制)
 
現在,你可以決定自己拿抹布過來這裡清理(選擇1) 或  媽媽帶你去廚房拿抹布過來清(選擇2)!
-----
 
使用設限三步驟的好處是,您可以有效的協助孩子:
 
1.讓孩子體察自己的情緒,清楚明確的邀請孩子做選擇。

2.培養孩子自主選擇,以及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態度。

3.您沒有因為情緒失控而讓身教(以身作則)破功,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以上三點,其實都是你原本來期待的目的!

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一次次的設限和一次次的嚴厲管教相比之下,嚴厲管教的立即效果較佳,但孩子卻因為驚慌而短暫服從之後復發、或產生創傷的負向效果。然而溫和堅定的設限,孩子會一次次相信你是懂他的爸媽~且他也願意服從你~因為你懂他!!

所以,給愛孩子的你,讓我們一起練習使用設限的方式,「先讀懂孩子,再給予教導」,當個不需要一直抓狂的爸媽,用淡定且有效的設限,說到做到,且理解孩子,讓孩子徹底服你!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給孩子說了100遍都沒用?這樣做,說一遍就夠了!

杨小样  2016-10-20
很奇怪,做了父母,人會變得越來越嘮叨。或許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父母潛意識里總是有著牽掛和擔心。
女兒過馬路時我總是會叮嚀她要左看右看,看看有沒有車;女兒爬高上低時我總是叮囑她要注意安全、小心點;女兒跑著玩的時候我總是在后邊喊慢點,別摔倒;女兒寫作業時,我總是提醒頭抬起來,坐端正.......
一天,我10歲的小侄女給我抱怨道:姑姑,你不知道,每天在爸爸媽媽的嘮叨下,我真的很崩潰,我感覺得他們說的話都是重復來重復去,我一句都不想聽。
我忽然意識到,大多數時候,自己跟女兒說的話也一樣,就像背景噪音,其實并沒什么用。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如果外來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當家長對相同問題不斷重復著同樣的叮嚀時,就是一種反復、單調的刺激,孩子慢慢就會關閉自己的耳朵,很多話就成為有聽無進、充耳不聞。
意識到這點,我開始慢慢的調整方法,閉上嘴巴,行動起來,結果我很快發現女兒聽的認真多了,并且我可以將用來嘮叨、提醒和解釋的時間節省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1). 在話要說出口之前讓自己停頓一下
太多的叮嚀和囑咐其實是大人對孩子的不信任,而一直在不信任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沒有安全感和不自信。人只有生活在被信任的環境下,才能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
在話要說出口之前讓自己停頓一下,就可以將不必要的話忍住不說出口。
就拿過馬路這件事來說,之前和孩子講解過多次過馬路的要領,并牽她手做過多次。所以,當我看她過馬路有點擔心又想叮囑時,就先讓自己停頓一下,把要說出的話咽下去,跟上她的腳步,如果有任何危險時可以伸手拉住她來代替一遍遍的叮嚀嘮叨。
女兒從小喜歡爬上爬下,但我知道她是個小心的孩子,在她登高時,我也會停頓一下,咽下了以前“要小心,要扶好”這樣的一遍遍叮嚀,而是站在她的下面,放心地看著她,必要時再伸出手扶一把。
逐漸我發現, 咽下不必要的話,給予孩子動作上的幫助比言語的囑咐更有正向支持力。不嘮叨,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反而更強,更有成就感、也更自在的完成自己的事情。
(2). 做好引導,給孩子點時間改正
有時孩子的一些問題確實會讓人很頭痛,例如吃飯慢、不收玩具、做事拖拉等,不管怎么說,孩子就是不改,說教也很快就變成了一種嘮叨,而孩子把大人的話都當成“耳邊風”依然我行我素。
女兒寫字時,有一段時間坐姿老是不端正,我對她說教多次甚至有時發火,依然改不了。
有一次就這個問題跟她懇談后,她對我說:“媽媽,我知道要坐直,但有時候會忘記,我會慢慢改,你要等我。”
她的話提醒了我,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孩子糾正錯誤也需要時間,指望孩子一天之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無可能的,家長要做的是找到有效的辦法,引導她改正錯誤,而不是一遍遍無用的嘮叨。
于是我在她面前的臺燈上貼了個紙條“坐端正又漂亮又不會近視”。
慢慢的我發現,雖然她偶爾還是會忘記,但不需要我再喋喋不休,只要她看到這個紙條就會很清楚地知道要坐直。
當一件事說了幾遍起不了作用時,就要學會閉上嘴巴,觀察孩子行為,改善自己的引領方式,剩下的就是給孩子改正的時間。
(3). 言出必行
作為家長要做到言出必行,并將自己的決定貫徹始終。
許多孩子寫作業時都有拖拉的毛病,總是要等到快睡覺時才開始做作業,而按照學校的要求,家長每天都得對孩子的作業檢查和簽字。這樣的后果就是,家長、孩子都得晚睡,作業質量也不高。
女兒曾有一段時間也有這樣的問題。后來,我與女兒約定,回家后先完成作業,每晚7點到9點,我隨時愿意幫助她解決作業中的問題,檢查和簽字,但是過了這個時間,我不管了。
第一次,她9點多點讓我給她簽字。我微笑著說“我知道你需要我檢查和簽字,但是這個事情在7點到9點之間我才能做,這次你只能靠自己了。”
她哭著說,沒有家長簽字,明天老師會批評我的。我告訴她,那你下次必須得9點前寫完了。
當時,我看著她哭得稀里嘩啦又很無助的樣子,也覺得會不會對不起孩子,或者是不是要給孩子一次機會?以往我會說“我都告訴你了啊,這是最后一次啊”,一通說教后,再給她一次機會。但,這次我堅持了自己的諾言。
雖然當時她很難過,但是這會讓孩子明白父母說話是算數的,現在她也確實改掉了寫作業拖拉的毛病,每天在9點前都會把作業完成,而且也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
(4). 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
還存在一種情況,有的家長似乎特別民主。有些事明明是需要孩子必須做的,卻用征詢的口氣來問孩子:“你要不要來吃飯?”“是不是該睡覺了?”“你自己整理你的房間行不行?”此時孩子的答案統統都是:不,不,不!于是引起了嘮叨和爭辯。
其實為了避免這個問題, 對孩子必須要做的事,家長應當用明確的語言:“吃飯時間到了,洗手吃飯吧。”“游戲時間馬上要結束了,收拾一下,5分鐘后我們回家”等等。
明確而具體的語言,讓孩子不會挑戰父母的決定,讓孩子知道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爭辯或討論。
有些家長批評孩子時,東拉西扯,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并發泄出來,“叫你這么多遍都不起床,你這孩子就是懶。吃飯也懶,干什么都懶。”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你說個夠吧。所以家長最好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表達你的希望。
美國杰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 “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少說多做,想好再說,把用來嘮叨,叮嚀,爭辯的時間節約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不僅能讓你的話更加有效,還能收獲良好的親子關系,何樂而不為呢?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給零用錢前,先帶孩子練習五件事

作者\賴憲政

我曾經遇過不少爸媽,從來不給孩子零用錢。
理由很簡單,就是大人不知道「怎麼給、何時給、給多少、怎麼防止他們亂花」……,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犯了給錢的大忌。尤其是一切都替孩子打理妥妥當當的家庭,更容易有「不給孩子零用錢」的情況。
在這些爸媽的觀念裡,孩子住在家裡、吃家裡、上下學有大人(或安親班)接送,除此之外,任何想吃想用想買的,只要合理,爸媽也會準備好。其他時間出門,也多半有大人跟在後面付錢。反正,需要用錢的時候,講一聲就有。孩子根本找不到用錢的時機。
看起來,孩子不能領零用錢,好像不是因為「孩子或零用錢出了什麼問題」,而是爸媽害怕「給了之後,有不良效果」的話,代誌就大條了。
「既然孩子不需要用錢,就沒必要給零用錢吧?」
我了解身為爸媽,擔心孩子亂買亂花,一旦買了危險物品、垃圾食物,零用錢就成了害人的媒介。
可是,孩子總會長大,不可能永遠待在爸媽的庇蔭之下,若從來沒有花錢的機會,很難體會到錢的可貴。不知錢的可貴,自然不懂去珍惜。
所以,不妨在發零用錢前,先下點功夫,降低孩子「有零用錢後」的危機。不過,可不是要爸媽曉以大義,講得頭頭是道,而是要藉由日常生活來進行練習。
練習機會不僅唾手可得,而且因為是在無壓狀態下指導,孩子吸收效果佳,連學齡前孩子都能明白。
練習1 買東西,帶孩子一起去不管去菜市場,或去量販店採買,都請帶著孩子一起前往,讓他們見識見識「用錢」的場合與狀況外,也能知道家裡用的吃的都是用錢換來的。
練習2 訓練孩子加法減法的能力很多小朋友在買完東西、結帳時,付了錢後,東西拿了就著走。這是因為他知道要付錢,卻還不太習慣等候店員「找錢」。在家時,不妨利用角色扮演(扮家家酒),來讓孩子熟悉購物流程,同時訓練加減能力。
練習3 簡單購物行程就請孩子代勞例如,到巷口買早餐、到便利商店買鮮奶等,在商家距離不遠、金額不大、安全無虞的情境下,從單項到多項,循序漸進,讓孩子親身體驗「自己買東西」的過程。
練習4 合理的狀況下鼓勵孩子花錢尚未給孩子零用錢前,試著偶爾發一些獎金,並鼓勵孩子合理的花掉。例如,生日的時候,挑選自己喜愛的玩具等。間接讓孩子知道「原來錢這麼好用」。
練習5 針對零用錢的用途約法三章例如,不能買危險玩具、不能買垃圾食物、掉了不補發等,爸媽要與孩子一起討論,訂下親子雙方都能認同、願意配合的規則(包含違規時的處置)。爾後,在孩子零用錢的使用上,家長就更放心。
【新手父母】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股市憲哥的親子理財學:成功對抗沒錢惡循環,理出親+子的富未來!】

以孩子為榮,而不是沈溺在為他鋪路的虛榮


最近因為營隊課程的關係和許多孩子相處,我看著許多父母都急著想為孩子鋪路,我卻想起長頸鹿出生的故事。
在草原上,長頸鹿媽媽是站著分娩的,而從母體出來的時候,離地大約有三公尺高,所以長頸鹿寶寶一出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被摔。摔了之後如果還行,接著他半小時要站起來,最多不超過一小時。因為分娩產生的血會呼喚草原上的肉食動物。
而分娩的過程中媽媽也耗費了極大體力。所以媽媽絕對不會幫忙,因為幫忙後,媽媽的體力也會耗盡。而體力耗盡的母子,就是肉食動物豐盛的餐點。所以如果時間到了,長頸鹿媽媽只能放棄這個孩子,跟著群體繼續移動。聽起來很殘忍,但卻是在東非草原上的生存法則。
但人畢竟不是生存在非洲,而那些看不見的危險總被我們忽略。所以很多人一輩子耗盡心力幫子女鋪路,鋪的自己是勞心勞力,好不容易子女能穩穩的在路上成長。他們靠父母平步青雲,掃除阻礙,一路順遂,只要孩子乖乖的照著父母照著路走就好。
如果說人生是一個遊戲,每一個挫折都是怪物,都能提供經驗能讓孩子升級。想想在遊戲中父母帶著孩子打怪物,每一隻對孩子來說的龐然大物,都只是父母眼中的嘍蟻。於是父母不斷的帶孩子往新的地圖走,那些低等級的地圖都被略過,父母當然不在乎那些新手該累積經驗的地圖,因為有事父母頂著,但這些地圖再也沒辦法回頭。
這時父母封印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那便是容忍挫折的抗擊打能力,因為所有的攻擊都讓你扛下。父母會老去,會筋疲力盡。直到再也無法保護子女,父母期待他們會會說聲謝謝,並看見他們展翅高飛。但其實這些父母只會看見子女露出重獲自由的歡欣,但卻藏著失去依靠的迷惘。那充滿了自信的眼神,背後是沒有方向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回頭,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他目空一切,他認為能像爸媽一樣輕鬆解決所有阻礙。但在和怪獸在交鋒的那刻他會忽然發覺,怎麼會這麼的痛?接著他發現,他從來沒有被怪獸摸到過,平常被爸媽秒殺的那些怪獸都能輕鬆的虐他,他終於發現他的經驗等級沒有辦法追上現在的世界,但他卻也沒有辦法回頭了。而他們被剝奪最多的,是成就感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許多父母認為幫孩子做了一切,就能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帆風順。所以他們不懂什麼是成就感,他們只知道有事爸媽扛著。因為他們的一切都是爸媽給的理所當然。而這樣的理所當然,讓他更不需要與外界建立連結了。
他們不重視團體,從不尊重人,因為他們當他在團體裡鬧脾氣,我行我素而被同儕討厭。回家爸媽會怒氣沖沖的來找老師理論,找別人的家長理論。而最終也只會告訴他:「不要理別人,反正有爸媽在」。孩子這時認為自己有靠山,當然誰都教不動了。有趣的是,當這樣的孩子以後犯了錯,你會聽到這些爸媽說:「我家小孩平常很乖的,一定是別人帶壞他的。」
想想帶壞他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養成中那些理所當然又目中無人的價值觀。陪伴並不是為孩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是看著他跌倒與爬起,接著鼓勵他繼續跌倒,相信他可以爬起來。直到他發現挫折其實可以靠他自己跨越,而跨過挫折的經驗給他莫大的成就感時,你會以他為榮,而不是沈溺在自己為孩子鋪路的虛榮。

詹志禹:一個孩子就有一個亮點


推薦閱讀:《發現孩子的亮點》 作者:詹志禹 出版:親子天下

最後一名的孩子不是一無是處,他只是光點隱晦,沒被發現;當他有機會在小領域獲得肯定,才能產生正向月暈效應,照亮其他地方。
只要有成績排名,每個班級就會有最後一名,這是成人世界造就的宿命。某個低年級的孩子在他的班級裡總是排最後一名,上課文靜沒有反應,老師雖然心有不忍,卻不知該如何幫助他,心底懷疑他也許智能不足。

發現亮點:來個盪鞦韆比賽吧
有一天,老師進行家庭訪問,卻發現這個孩子在家中其實滿活潑乖巧,完全沒有智能不足的徵兆,只是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父母都很忙碌,沒有時間照顧孩子。老師回到學校,有一天下課後路過操場,無意中發現這個孩子非常會盪鞦韆,盪得又高又穩。老師靈機一動,打算舉辦一場盪鞦韆比賽。
經過活動設計、安全防護、技巧練習、器材檢驗、規則講解等各種準備過程之後,比賽終於熱烈展開。不出所料,這個孩子過關斬將,直到拿下冠軍,被其他同學視為英雄。他在學校第一次綻放的笑容,有點得意,又有點靦腆。說也奇怪,從這次事件之後,他的學業成績竟逐漸好轉,從體育、藝術等領域擴展到數學、自然,幾乎每一科都在進步,甚至他的人際關係也逐漸改善。
所有孩子都透過重要他人的肯定來發展自我的肯定。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是一個重大問題,並且會從心理問題發展成社會問題。遇到這樣的孩子,家長與老師可以共同做一個練習:幫助孩子至少找一個亮點,創造一個成功的機會

如果他數學不好,那語文(英語、國語、台語等)如何?說話不好,傾聽能力如何?作文不好,閱讀興趣如何?論說文寫得不好,小說故事寫得如何……?語文都不好,科學如何?物理、化學都不好,生物學如何?生理學不好,生態學如何……?科學都不好,藝術如何?音樂不好,繪畫如何?繪畫不好,演戲如何?演小生不好,演老生如何……?藝術都不好,人際關係如何?領導能力不好,助人傾向如何……?社會人際都不好,運動如何?籃球不好,賽跑如何?賽跑不好,游泳如何……
這個練習,可以無窮無盡,它的祕訣就是領域特定、領域分化和多元智能。不要輕易放棄一個領域,因為領域中還有次領域,次領域中還有次次領域……我見過很多人不會游自由式卻很會游蛙式、不會唱情歌卻很會唱軍歌、不會畫素描卻很會畫國畫、不會打籃球卻很會打桌球……這個現象就叫做「領域特定」(domain-specific)。
奇怪的是,孩子一旦在某個小領域受到肯定並得到成功,他就會將成功擴散到其他領域。這並不是技能的類化,而是當他建立自信、贏得尊嚴之後,對其他領域的學習也開始恢復動機和信心

我見過一個大約十歲的孩子,學校成績科科低落,就連打躲避球也無精打采,而經常受到教師冷落與同學奚落。他的導師打電話給家長,家長抱怨:這個孩子都不寫功課,對讀書毫無興趣,只會養寵物,家裡養了一些貓、狗、蜥蜴和天竺鼠,簡直把家變成一個動物園。
導師聽了之後靈機一動,恰巧自然科在教室養了兔子和一些孔雀魚,有的同學怕兔子大便很髒,有的同學會伸手進魚缸撈魚,讓老師很頭痛。
於是導師宣布:只有最懂寵物、最善於照顧寵物的人,才有權利照顧本班的寵物,其他同學都必須聽他指揮。不出所料,這個孩子的「寵物經」一大堆,像個小百科。他把兔子和孔雀魚照顧到舒舒服服、活潑健康,讓其他同學非常佩服。從此以後,他的眼神開始明亮,對學校不再疏離,對各科功課竟也開始用心。
每個孩子只能有一個亮點嗎?不!一個亮點只是一個起點,一根槓桿的支點,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祕密花園之後,往往後面還能看到百花齊放。原因除了恢復學習動機和信心之外,他還能利用這個強勢智能來提升弱勢智能。例如:利用體貼寵物的智能來練習體貼他人,利用照顧寵物的知識來拓展動物學、生物學甚至醫學知識,利用觀察寵物的技巧來觀察自然、生態甚至萬事萬物。這就是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教育的核心觀點之一。

然而,月暈效應畢竟有限,周圍暈輪也會比中心亮點黯淡很多。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只有少數一、兩項智能可以很突出,其他智能雖可進步,卻要甘於平凡,這也是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觀點之一。例如:愛因斯坦的強勢智能在數理、畢卡索在空間、艾略特在語文、葛蘭姆在舞蹈、達爾文在自然觀察、甘地在人際智慧、佛洛伊德在自我理解、莫扎特在音樂等等;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智能都相對弱很多,若要求愛因斯坦去跳舞、畢卡索去做實驗、達爾文去做政治改革、甘地去寫歌,都要很傑出,那就不是培育人才,而是賠掉人才。家長和老師若過度貪心,往往替孩子召回挫敗感受,抵銷成功經驗。偶爾挫敗,可以增強挑戰性;若經常失敗,就會導致逃避與放棄。

每一個孩子即使不是一顆星星,也應該是一隻螢火蟲。有亮點,才有起點,才可以照亮黑暗、產生正向月暈效應。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是花期不同!一位老師的 24 個提醒... (爸媽們看一看!)

一位學校的班主任給家長發了一封信,
上面這樣寫著:
無論成績好壞,請想想: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

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花開放了,
自己的這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
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陪
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
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趕緊接著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老師總結的 24 條教育提醒...

1.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
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3. 成績好的孩子,

媽媽通常是有計劃的人;

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

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4. 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源,
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5.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
西方人的經驗是:

「培育一個貴族要三代人的努力,

階層是會遺傳的。」

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
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能力,
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6.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

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
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
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
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準,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
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
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
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
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
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8.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

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閒生活。
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

9. 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

一個爸爸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
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
一個媽媽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
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0. 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
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
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
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1.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

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

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2. 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
有教養從守時、排隊,
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3.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
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
喜歡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
因為他被別人厭惡。
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占大便宜,
因為他被人喜歡。

14.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 三件事:

A. 和孩子一起吃飯
B. 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傢俱或衣物,
    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
C. 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5. 如果沒有特別困難,
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
家庭的共同價值觀,
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16. 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

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閱讀,

儘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
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
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17.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
第一個在 3歲前後,
第二個在 9歲前後,
第三個在 13歲前後。
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將很難彌補。

18.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

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
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
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19.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
但給 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
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
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
「你講的話都是對的,
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0. 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

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
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1. 在孩子 3歲前後,
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
孩子 9歲前後,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
在孩子 13歲前後,
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
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鬆,無效的教育才是相反。

22. 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

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

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
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樂趣。

23. 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
並愉快地接受他的小夥伴。
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
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
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
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
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4. 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
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夥伴,
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裡之前,
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表面成績不是孩子的一切...

教育是更深層的事!!